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行业资讯正文

记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杨启贵

2022-03-31 09:31:02 |  湖北日报 | 

于未知处开天地 一片丹心护安澜

——记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杨启贵

“不要盯着我们以前做过什么,而要看我们还能做什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杨启贵,时常说起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

杨启贵1964年出生,湖北宜都人,现任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日常温文尔雅的杨启贵,工作中格外认真严谨。在业内,他是敢于创新、敢于“硬碰硬”的大师,也是多年冲锋在抢险救灾第一线的勇士。

时针拨回到三峡工程建设时期,彼时年仅30岁出头的杨启贵日夜泡在工地比选、测算,一心攻克三峡船闸高边坡开挖难题。面对一众专家、院士,杨启贵敢于侃侃而谈。他首次提出深切岩质边坡开挖卸荷模型,为三峡船闸的安全运行提供有力支撑,后来在业内被广泛应用。

清江水布垭水电站修建过程中,他迎难而上创新技术体系,主持设计建成世界最高的面板堆石坝。如今,233米高的水布垭大坝已安全运行15年,各项指标优良,被国际大坝委员会授予“面板堆石坝里程碑工程”。

2002年,年仅38岁的杨启贵勇挑重担,成为全国勘测设计50强——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总工程师。在近40年的工作实践中,杨启贵直接承担葛洲坝、隔河岩、三峡、水布垭等40余项大中型工程的设计,累计参与项目过百项。他说,自己的每一套成熟设计方案,都是在工地一个个脚印跑出来的,是在一次次比选和否定、不断创新优化中改出来的。

如果说工程勘察设计需要创新的勇气,那么面对重大涉水灾害,主持瞬息万变的抢险救灾现场则更加考验个人专业功底。

2008年,里氏8.0级地震突袭汶川,唐家山堰塞湖告急。杨启贵作为国家派往灾区的首批水利专家,坚守堰塞湖坝顶七天七夜。他和同事无惧余震落石危险,首创引冲渠快速泄流方案,兑现了“不让一名群众伤亡”的承诺,创造了世界上人工处理大型高危堰塞湖的奇迹。

2010年,亚洲第一大泥石流群的甘肃舟曲爆发特大泥石流,杨启贵星夜驰骋,进入灾区,与险情过招,与时间赛跑。他每天都去堰塞湖勘测查看、掌握动态,其间脚关节拉伤、肿胀严重,一跛一瘸不下火线。

2018年,西藏境内金沙江右岸发生山体滑坡,约2公里的金沙江江段被堰塞体完全截断。54岁的杨启贵义无反顾挺进空气稀薄、昼夜温差极大的藏区高原,负责制定抢险技术方案,准确预测除险时间,取得抢险胜利。

自2000年西藏易贡堰塞湖抢险开始,20多年里经历了30多个重大灾害现场抢险,次次化险为夷。他还曾远赴巴基斯坦、泰国提供技术援助。

杨启贵主持的《堰塞湖风险等级划分与应急处置技术规范》,是世界上现行唯一的相关有效标准,填补国内外相关领域空白。

于未知处开天地,越是危险越向前。杨启贵说:“上大学求真知、练本领,就是希望能在急难险重面前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这是工程师应尽的职责,也是共产党员应有的初心。”(周三春、张雨梅、秦建彬)

来源:湖北日报(2022年3月31日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