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引领铺就光谷东康庄大道
技术引领铺就光谷东康庄大道
——记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高新大道(外环线—短咀里湖大桥)综合改造工程
光谷以东,城市画卷日渐成型。
其间,一条巨龙西接武汉,东连鄂黄。它就是串联光谷东西方向的高新大道。
如今,高新大道(外环线-短咀里湖大桥)综合改造工程通过优化方案,科学组织,劳动竞赛等形式争分夺秒抓建设。该项目由武汉光谷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建设投资、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建。建成后,将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推进区域产业一体化,起到“东进鄂黄黄、南联江夏、北接武钢北湖科技新城与长江新区”的重要作用。
“混凝土整平大师”让路更平
10月29日,记者来到高新大道(外环线—短咀里湖大桥)综合改造工程建设现场。该项目全长约6.7公里,由原本双向10车道扩建为双向12车道,其中主线双向8车道,辅道双向4车道,施工内容包括道路、排水、交通、绿化、照明等工程。
记者注意到,主线8车道已全部贯通,两侧辅道外围竖起围挡,中央分隔带及两侧侧分带内,园艺工人正在栽种植被……车行其上,十分平坦开阔。
“为改善路面摊铺品质,项目专门定制了改进式三辊轴混凝土整平机。”项目负责人胡昱成指着眼前的沥青路面说,高新大道是连接武汉与鄂州的“门户通道”,此前由于巨大的车流量及重载车的碾压,原有路面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亟需拓宽车道、重整路面。
高新大道车流极大,如何在短时间内修建抗压能力强的路面,成为最大难题。为此,项目引进“混凝土整平大师”——改进式三辊轴混凝土整平机。据介绍,该机器长约12米,横向覆盖单向3车道,由15个振捣棒+收面行架组成,用于混凝土的振捣整平施工环节。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其可自动振捣收面,平均每分钟可推进5米。相较于传统人工手持振捣,节约时间三分之一。
联合华科全达探索智能“导流”
高新大道穿越未来科技城、智能制造产业园,沿线分布长岭山、硅谷小镇、左岭新城、车墩湖湿地公园等,使得区域路口多,交通组织极为困难。
项目技术负责人田琦说,进场前,项目便联合华科全达交通规划设计团队,对高新大道24小时车流现状进行评估,为后期施工打围提供预判。如直行区域正常打围,重点路口设置弧形围挡及警示牌分流车辆;施工顺序则分3次打围让行——先对中央分隔带及双向6车道主道施工、后进行辅道及人行道施工、最后进行侧分带施工,保证车流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先主后辅的施工方案,有效提升了施工效率,尽可能减少对城市交通影响。
智慧技术,贯穿项目全线。田琦介绍,考虑到项目为线性工程,项目设置多个实名制人脸识别通道,不同工区的施工人员就近入场;沿线布设13个360°高清摄像头,管理人员可“一键式”查看施工进展;加装尘噪监测仪及围挡喷淋,一并配备15台洒水车、60余位工人打扫冲洗,确保路面整洁……多措并举下,项目生产组织效率及管控水平大大增强。
把家装标准用在道路装修
在项目辅道上,记者看到,辅道混凝土层已施工完,正在做人行道铺装。
“施工中,所有花坛站石及人行道砖铺装均以家装标准进行。”田琦解释,以花坛站石为例,其之间的缝隙均贴有美纹纸、打入玻璃胶,以保其美观;在人行道砖的铺设上,则追求尽善尽美:前期的CAD图纸将砖缝尺寸深化到位,有效避免了后期不必要的切割,最大程度确保路面完整美观。
精细施工,离不开安全文明施工的保障。据悉,项目严格执行七个百分百制度,对现场实行“工区责任制”,并定期进行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文明施工排查工作;采取封闭管理措施,落实人员“实名制”登记,全方位做好工人核酸检测。
据悉,该项目先后连续多次获得高新区建设局“三线”检查第一名、今年7月和8月被评为“市级文明施工较好工地”、9月份市文明施工“十优”工地、2021-2022年度武汉市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
今年10月1日,项目主线全数完工,目前400名工人正在进行辅道施工,预计11月底完工,届时可加强光谷与主城区的联系通道,强化与鄂州一体化对接。(马清妮、吴嵘彬)
来源:楚天都市报(2021年11月4日A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