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铁军助力黄陂后湖迎蝶变
防疫生产两不误 质量效率两手抓
市政铁军助力黄陂后湖迎蝶变
今年5月,随着武汉市黄陂区后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二期)项目正式开工,在这片有着19.15平方千米的水域上,奏响了一首“蝶变”进行曲。
作为项目施工方,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下属机施公司抽调精兵强将,克服长期强降雨、高温天气、疫情管控等多方面压力,精心策划、科学推进,高标准、严要求,以打造安全文明施工样板工地为目标,全力以赴建设精品民生工程,让良好的湖泊生态环境成为市民的绿色福利。
打造水环境治理典范
后湖位于黄陂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和临空经济开发区之间,东抵新城,南邻巨龙大道,西抵沪蓉高速,北临天阳路,连接府河,湖泊面积19.15平方千米。
作为黄陂区南部地区战略备用水源地,目前后湖水质尚未达到Ⅲ类管理目标。为适应黄陂南部地区产业发展转型的要求,治理后湖水环境、加强湖泊周边功能配套的需求与日俱增。
黄陂区后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二期)项目负责人夏博介绍,该工程治理范围主要为约14.5千米的南沿线,西起佳海都市工业园,东止滠口中学,按照“水陆统筹、系统控源、协调管理、休养生息”的原则,通过清除淤泥、水体生态修复与滨湖岸线整治,实现清除湖泊内源污染、改善湖泊生态环境、提升河湖蓄洪容量的目的。
清淤工作完成后,将在水中抛种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并投放鱼、蚌等水生动物,构建佳海、岱黄水质示范区,完善佳海示范区岸线、人工湿地等,优化水生态环境,提升水体自净能力,打造“水清岸绿、城水共融”的水环境治理典范。
从严筑牢工地防疫墙
近日,极目新闻记者在该项目建设现场看到,门口保安正在开展体温测量、健康码和行程码检查等工作,随后数名工友有序地通过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实名制通道进入工地内。进入施工现场,场内平整干净,安全标语随处可见,防疫宣传海报亦尤为醒目。“开工以来,连续的强降雨、高温天气及疫情管控给项目推进带来较大压力,但我们始终直面挑战。”夏博告诉记者,面对疫情,项目部编制专项方案,应急预案,建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储备防疫物资,全员核酸检测,严格管理进出人员、每天三次消杀,将每一个防控措施抓实抓细。
面对高温天气工人“戴不住”口罩的情况,项目部一方面在每天的“151”喊话中,增加3分钟防疫情况讲解,提高工人防控意识;一方面增派兼职安全员,提高巡检频率。与此同时,项目部管理也十分具有人性化。“项目场地比较开阔,我们会建议工人在有需要时,在保持距离的前提下到湖边摘下口罩休息一下。”
工厂化生产提质增效
在项目团队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之下,该项目坚持“防疫+生产”两手抓,战高温、强防护、抢进度,大干快上抓黄金“施工期”,各个节点目标正有序推进。
夏博介绍,目前项目团队在底泥清淤、示范区建设、岸线水生态修复工作、万里茶道节点工程等多节点、多断面同时施工,确保项目稳步快速推进。
在底泥清淤方面,主要依靠自动化设备进行清淤工作,湖底清淤采取环保绞吸船,将湖底淤泥以泥浆形式运输至固化场;在固化场脱水固化后压缩成泥饼进行外运;尾水采取以一体化自动水处理设备,满足排放标准后排放至后湖。“通过智慧化工地的建设,利用工厂化生产模式,同步提高了生产质量和效率。”夏博表示,预计年底可完成底泥清淤工作。
另一方面,项目部技术团队积极探索后湖示范区的生态修复方案。夏博介绍,以如何让底泥具备种植沉水植物条件为例,常规做法是加化学改造剂进行调节,但他们正在不断试验一种更为环保的方案——通过投放微生物菌种进行调节。“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这片水域自我修复能力更强,更具有生命力。”(李晓琴、涂东东)
来源:楚天都市报(2021年8月26日A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