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行业资讯正文

武汉大东湖深隧运营背后的掌舵者

2021-08-06 09:21:00 |  楚天都市报 | 

构建“超级大脑” 累计传输污水1.46亿立方米

武汉大东湖深隧运营背后的掌舵者

“累计出水量1.46亿立方米,深隧运行负荷76%,一切正常。”

8月1日,在位于二郎庙预处理站的武汉大东湖核心区污水传输系统的控制中心内,37岁的刘畅手持对讲机,查看全线运行情况。在他身后,超大液晶显示屏上布满各种数据,一目了然。

这是大东湖深隧的智慧运营系统,刘畅则是这一系统的掌舵者。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博士,他深钻水环境工程领域,牵头开发出贯穿大东湖深隧污水处理全过程的“超级大脑”,至今累计传输污水1.46亿立方米,并朝着数字化运营方向努力。

参与武汉

多个环境治理类项目

博士毕业后,刘畅进入武汉政府部门。他接手的首个项目是《武汉远城区生活污水水质调查及设计标准体系建设》。

时值武汉市作为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城市,刘畅负责统计、评估该项工作的开展情况,为后期整治提升作参考。整理、比对海量数据时,他发现部分区域的污水处理设施进水量、水质指标、处理工艺存在特异性。

2年时间内,刘畅跑遍武汉6个远城区大小村镇、河湖,进行数据补充收集,为《武汉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武汉市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高浓度含氮有机废水厌氧脱氮技术研究》等在内的10多个项目展开,提供了大量基础数据。“基础性研究和行业调研是政策、标准出台的基础,也是做顶层规划和开展工程治理的重要依据,来不得半点马虎。”他说。

在历经6年的编研工作后,2017年,刘畅加入中建三局绿投公司,投身环境工程建设一线。他说,最好的科研成果,是能够运用到实践且发挥功效的。长江大保护意义非凡,希望能与公司一起,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广袤水域,任君驰骋。迄今为止,刘畅主持或参与规划设计项目、建设运营项目累计40余项、科研项目18项,参编行业标准3项,带来了较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

构建大东湖深隧

运行的超级大脑

2020年,刘畅重点负责全国首条深层污水传输隧道——大东湖核心区污水传输系统的运营管理。

大东湖深隧工程由武汉市水务局作为政府实施机构,武汉市城投集团作为政府出资方代表,中建三局投资建设。项目属压力流污水传输深层隧道,在全球范围内非常少见。早在隧道通水运行前,刘畅便带领研发团队,开始对隧道后期运营“谋篇划局”。他采用“一张图绘所有”的概念,构建数字化运营平台,集成了智慧展示、绩效管理、资产管理、生产管理、应急调度、人员管理等6个主要功能模块,展现统计分析后的关键数据,如同大东湖深隧运行的“超级大脑”。

刘畅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这一“超级大脑”构建的数字化运营,实现了数据的标准采集、定制分析、模型诊断和直观展示,减少运营过程中生产资料的投入,降低运营成本;通过在深隧系统布设各类传感器、为运营人员配备自主开发的移动客户端等方式,全面、实时感知系统的运行状况、预判风险,及时给出调度方案,保障深隧系统持续健康稳定运行。

截至目前,大东湖深隧系统已累计处理、传输污水超过1.46亿立方米。刘畅表示,环境治理项目,五分靠建设,五分靠运营。数字化、智能化是趋势。大东湖深隧的运营系统,可通过不断积累和处理数据进行自我学习,形成一套最优的管理、调度体系,未来可实现少人值守。

“优秀的领军人才是公司发展的‘法宝’之一。”中建三局绿投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到目前,公司引进博士人才19名,均通过定制化的薪酬及考核方案;设置专项联络人,对高端人才工作、思想状况给予及时的沟通与帮助;制定针对性策略,贯穿博士人才的选、育、用、留全过程,充分激发他们主观能动性,为他们推动行业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马清妮、朱军伟、肖权、迟可怡、陈怡利)

来源:楚天都市报(2021年8月6日A2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