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行业资讯正文

科技助力 筑起武广商圈新高度

2021-06-11 09:49:14 |  楚天都市报 | 

科技助力 筑起武广商圈新高度

——记中建二局湖北分公司武汉精武路超高层项目

塔吊高耸,长臂挥舞,机器轰鸣,工人忙碌……初夏时节,中建二局湖北分公司武汉精武路超高层项目,呈现出一派热战正酣的景象,施工现场日新月异:这边T4塔楼即将封顶,进入顶部房屋面层施工阶段;那边T5塔楼动臂塔吊实现在核心筒上稳固爬升,钢框架的18根钢管混凝土柱成功“扎根”后不断“生长”。

攻克超高混凝土泵送、钢管混凝土浇筑、塔楼伸臂桁架和环桁架安装等难题,积极探索“一体化”建造、创新管理、智慧工地等课题,数百名建设者挥洒汗水、奋力追赶,在承载着武汉深厚城市底蕴的精武路上,一个集商业、住宅、办公、酒店为一体的超高层城市综合体呼之欲出。

攻关国家级重点课题

一体化建造突破设计施工壁垒

东临精武路,南面解放大道,由中建二局湖北分公司施工的武汉精武路超高层项目,与武汉协和医院仅一街之隔。4米多高的绿色围挡内,施工道路平整干净,工地花园绿意盎然,隔音棚、加工棚、茶水亭、安全教育培训室一应俱全,安全文明施工井然有序。

据悉,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4万平方米,包含两栋超高层建筑及商业裙楼,其中T4塔楼高度为 191.9 米,为框架剪力墙结构;T5塔楼高度为328.35米,为钢框架+核心筒组合结构;商业裙楼建筑高度为 33.5米,为框架结构。

当超高层遇到复杂的组合结构,从设计到施工,往往需要将图纸不断进行深化、修改再应用,但在武汉精武路超高层项目,面对型钢与混凝土“共同工作”的复杂结构模型,技术部门却不需要忙着对设计院的图纸中的型钢连接、钢筋排布、碰撞连接等进行深化设计。

该项目总工程师徐名尉向极目新闻记者道出了其中奥妙:原来该项目利用了一个名为“高性能组合结构建筑体系建造一体化PKPM-BIM”的平台系统,在设计阶段就实现了钢筋、混凝土、型钢之间的立体建模,从构件设计到深化设计的全过程一体化、构件施工图到加工详图的自动生成、设计模型与实际建造模型的无缝转换,让设计与施工之间不再有“代沟”。

“这一技术也是国内首次在工程实践中尝试运用。”徐名尉说,该项目进行的“高性能组合结构建筑建造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攻关课题,被列为“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课题”,并成功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课题示范项目。

2019年10月,全国第四届高层与超高层建筑论坛召开期间,该项目这一系统应用成为业界专家关注和交流的重点,赢得专家团的肯定和赞赏。

攻坚超高层泵送难题

一次性将混凝土顶升40米

近日,记者在武汉精武路超高层项目施工现场看到,T5塔楼钢框架部分施工至第5层,围绕该楼的18根方钢管混凝土柱正在顺利向上“生长”。

徐名尉介绍,钢管内混凝土采用高抛免振自密实混凝土浇筑,强度等级最高为C70,其密实度是保证钢管混凝土柱质量的一项重难点。为满足其和易性、塌落度、同标号不同高度时的可泵性等一系列指标,项目部联合商品砼供应商反复适配,确保混凝土质量合格。

项目部技术团队聚力聚智,通过一个小发明——一个辅助浇筑钢柱混凝土的泵管及振捣棒支架,用极小的成本投入,助力机械振捣密实,提高了钢管混凝土浇筑质量。

面对钢管混凝土浇筑,项目团队还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总共64层的T5塔楼外框结构施工至约280米的60层时,外框结构便没有了楼承板,这意味着剩下40米钢管没有条件进行一层一层地浇筑。

办法总比问题多。项目技术团队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从280米往上,采用顶升法,一次性将混凝土顶升40米。据介绍,这一提升所克服的重力相当于一次性将100辆小汽车抬高40米,且须在280米的高度进行该项施工。

徐名尉表示,该技术目前尚属于国内首例,项目部成立了专项技术攻关小组,目前方案论证即将进入试验操作阶段。

创新思维促提质增效

爬模施工如“打怪升级”

T5塔楼钢框架内,核心筒已攀升至14层,远远看去,其顶部几层被爬模包围,好似带了一顶帽子。

据项目经理李滔介绍,该项目团队通爬架和铝模结合,环绕核心筒主体结构延伸出的一层操作平台,结构每施工一层,爬模架整体向上爬升一层,犹如可移动的“空中走廊”,既可可满足水平结构与竖向结构同时施工,又能降低塔吊加固措施费用。

但随着核心筒增高,爬模施工也遇到各种难题。因墙体厚度发生变化,部分梁截面偏小,便不能满足爬架架体机位附着要求。面对这种情况,通常是在梁下增设混凝土柱进行支撑,但该项目创新性采取“钢支撑柱+钢构件”连接的模式,在达到混凝土柱支撑效果的同时,实现了循环利用。经统计,15处爬架机位需钢支撑辅助附着,原需增设216根混凝土柱,现可用钢支撑柱实现183次周转。

“该模式技术难度并不高,但它不仅减少了工序,还是项目在绿色建造上非常有意义的探索。”李滔说,这几年来,在精武路超高层项目像这样用创新思维促进项目提质增效的做法还有许多。

以该项目商业裙楼的中庭建设为例,其最大跨度近30米,高度也有30米。按照传统模式,这需要搭出一个“满堂架”进行顶部施工,十分耗时耗力。项目团队多次开展头脑风暴,引入桥梁施工中的贝雷架进行平台搭建,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节约工期近30天。

党建引领树标杆工程

建筑铁军为智慧工地保驾护航

武汉精武路项目是精武路片区的重点改造项目,也是中建二局重点打造的品牌项目。

如今,在技术上的攻坚克难、思维上的创新求变之外,还可以看到,塔吊防碰撞和可视化吊装系统、大数据管理系统、现场人员定位系统、无人机航拍等,让工地的智慧大脑长出“千里眼”“顺风耳”……武汉精武路超高层项目正以全方位地突破,打造出一个“智能化、科技化、示范化”为一体的智慧工地。

从攻克超高层建设难题到落实安全文明施工、打造智慧工地,一个标杆项目诞生的背后,离不开该项目党支部的保驾护航。

项目书记张丽艳介绍,该党支部自成立以来,就以“纽带相联,生产联动”为工作原则,把“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作为统筹发展维稳全局的方向。通过加强党员和班子成员思想建设、党员组织建设、党员和班子成员作风建设等措施,不断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增强整个项目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调动全员工作积极性,促进项目高质量发展。

“以党建促质量、强效益,这是我们支部党建工作的制胜法宝。”张丽艳表示,该项目部将继续抓好党建工作,做好党员群众的思想工作,调动全员工作积极性,让党组织的重要作用得以发挥,发扬建筑铁军精神,在精武路项目建设中建功立业。(李晓琴)

来源:楚天都市报(2021年6月11日A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