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市民家门口的“口袋公园”
“口袋公园”又称袖珍公园,是对规模较小的城市空间进行绿化种植,或配置座椅等便民服务设施,服务附近居民生活休闲的公共空间。“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大公园提升城市形象、小公园方便市民休闲”……近年来,北京、武汉、洛阳等多个城市着力打造良好人居环境,创造性地把城市、社区的一些边角、闲置地带建设成“口袋公园”,不仅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也为市民休闲健身娱乐提供了好去处。
建设小而精、小而美的“口袋公园”,重在因地制宜。在具体实施上,可以在城区见缝插绿,利用裸露地段和边角地段建集绿化、美化、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口袋公园”,这些公园小巧玲珑,位于居民区,方便市民休闲游玩;也可以在城市的十字路口交汇处或主次干道两旁空闲地建“口袋公园”,丰富城市道路景观,提高城市品位;还可以将社区的垃圾地段改造成“口袋公园”,从而改善社区的居住环境,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为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建设“口袋公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建设思念,体现了在公园里建设城市的城建思路,这是城市治理思维的升级。“口袋公园”的兴起,说明城市建设更多考虑到了人的体验。一个真正宜居的城市,既要有规模宏大的城市绿地和公共区域,同时也应拥有贴近居民的休闲空间。尤其是现代城市中,人口密度高,居住空间小,公共绿地显得更为珍贵。建设“口袋公园”,就是将有限的城市空间进行更合理、科学的布局,将人们对宜居生活的渴望,更科学更合理地分布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还绿于民、透绿于城,让市民实实在在地受益。
如何更好地推进“口袋公园”建设,笔者建议,一是各地政府要发挥好统领作用,将“口袋公园”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内容,每年有计划、有安排地实施。二是发挥好园林部门的专业主导作用,园林部门要抓好“口袋公园”的规划设计,使每一个“口袋公园”与所处的街景、社区环境相协调,并在设计中广泛征求社区居民的意见,使“口袋公园”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三是城区办事处、社区居委会要主动参与“口袋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同时,也可通过“公园认养”方式吸引更多的单位或个人参与“口袋公园”的共建共享。四是利用设置体育设施、小型宣传栏等方式,发挥好“口袋公园”在文明市民、卫生健康、法治教育等方面的宣传阵地作用。期待“口袋公园”更广泛地遍地开花,让广大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进园”,让“绿色福利”均等化、公平化。(付宏才、黄修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