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改善人居环境 专家热议老旧小区改造
今年4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对老旧小区改造投资进一步加码。会议明确要求,今年各地计划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涉及居民近700万户,比去年增加一倍。
面对这一力度空前的支持政策,哪些老旧小区需要改?改什么?怎么改?即成为老百姓和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关心的首要问题。
近日行业内的专家学者纷纷发声,共同探讨老旧小区改造的诸多热点问题。
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在5月2日的一次线上研讨会提到,正确的“旧改”是实现城镇社区“平疫结合”、增强韧性的必由之路;老旧小区改造必须“补短板”丰富供给的多样性;应对深度老年化,“旧改”的重点之一是“适老化”改造,必须将无障碍通道、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社区康养护理列为必备项;选择少数住宅进行“立体园林”式新建,不仅能使居民重拾“田园之乐”,而且能使厨余垃圾就地回用生产有机果蔬;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已低于煤发电,屋顶加装太阳能板可直接替代隔热层,而且能为居民带来收入。他强调,新“旧改”必须由民众“点菜”和专家设计相结合,“旧改”成功是否,必须由低收入老年人说了算。为防范疫情,仿照传染病医院“三区二通道”进行旧小区改造,可顺利应付未来可能发生的疫情。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原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李迅认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需要系统设计,明确“五化”改造目标。老旧小区改造整治内容需要综合统筹,改造对象和任务可以进行分类。老旧小区改造需要技术创新用以支撑。老旧小区改造需要的技术应该具有实用性、易推广、菜单式、可选择、易管理的特点,以适应不同类型、不同需求又量大面广的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老旧小区改造需要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需要多元主体、多源动力来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必须创新社会治理,其核心理念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改造原则。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叶青认为,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是投资刺激经济增长,不仅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城市韧性提升,也是行业转型发展的机会。“要做有温度的、陪伴式的改造。让生活在老旧小区的人们活得更有温度,更安全、更健康。”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城市更新学委会主任委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阳建强专门撰文,针对老旧小区公共健康安全的改造规划提出建议。他说,老旧小区改造应坚持卫生性原则、安全性原则、舒适性原则、多样化原则和生态型原则,根除原有不安全、不卫生和不健康的居住环境,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不断提升居住的物理环境和舒适程度,改善居住区的微环境气候和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创造安全、卫生、健康、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针对老旧小区内老年人口增多现象,阳建强认为,在老旧小区更新中,尊重老年人对交往、健身、娱乐等公共活动的强烈参与愿望,为老年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适宜的居住、交往游憩等空间场所和无障碍环境,加强老年人养老、健身、医疗等服务设施的建设。
在推动旧改过程中,阳建强认为,以老旧小区自身需求为推动力,以小区居民为主要参与者,以公众参与、社区自治和多方合作为基础,充分发挥社区的自组织功能,加强与改进老旧小区的公共健康安全管理机构建设,在老旧小区内部社区组织的协调运作下整合资源,加强社区参与、培育互助与自治精神,增强社区成员凝聚力,提高老旧小区社区自治与管理能力。
来源:建筑时报(2020年5月11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