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摊面积要取消”是误读
“住宅建筑应以套内使用面积进行交易”只是技术规范
“公摊面积要取消”是误读
2月23日,有关“公摊面积”的新闻被刷屏,“公摊面积”以后真的要取消了?
近日,《关于<城乡给水工程项目规范>等38项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全文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正式挂网开始征求意见,其中,《住宅项目规范(征求意见稿)》指出:“住宅建筑应以套内使用面积进行交易。”
《住宅项目规范(征求意见稿)》其实只是个技术规范
据央视报道,这个征求意见稿,征求的是对一项工程建设标准规范的意见,因为这个《规范》是开展工程建设活动的“底线”要求,具有“技术法规”性质。
这个规范未来约束的是工程建设行为,约束对象是住宅项目的建设单位。这与广大购房者所关心的住宅交易到底是以“建筑面积”“公摊面积”来计算,并无直接关系,和关心的物业费、取暖费以何标准收取,也没直接关系。
商品住房购买、保有过程中,都有各自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公摊面积”广受争议
2018年,新华社连续发表评论《买100平方米房子只得70平方米,“公摊面积”让我们很受伤!》和调查文章《买100平方米得70平方米:公摊面积7大乱象》引起了广泛讨论,文章指出,部分房地产开发商为获利,频频打起住房公摊面积的主意,“买100平方米得70平方米”,个别商品房公摊面积比例甚至超过50%。公摊面积“猫腻”严重影响了群众的居住获得感。
公摊面积就是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的简称,它与套内建筑面积之和构成了一套商品房的建筑面积。它包括大堂、公共门厅、走廊、过道、电(楼)梯前厅等等。
部分业内专家认为,公摊面积是房地产市场“最不透明的一项指标”,由此导致的房屋买卖纠纷及服务收费争议由来已久。
他们建议,从制度上堵住现行法规漏洞,考虑适时引入国际通行的以套内面积为单位的房屋计价体系。
按套内面积卖房是否会带来房价大涨
采用套内建筑面积计价,表面上看房价上涨了,但由于计价面积的减少,购房人实际负担的总房价款并不会发生改变。
这一点在北京的卖房合同中可以反映出来。举个例子,一套总价400万的房子,建筑面积(含公摊)100平方米,单价则为4万元/平方米;而套内建筑面积为80平方米,单价就变成了5万元/平方米。
看似单价从4万元涨到了5万元,但购房人承担的总购房成本依然是400万元,并没有发生变化。
“是否套内计价政策对于购房者实际购房成本基本无影响,主要影响的是部分打着政策擦边球卖低得房率房子的开发商。”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说,从套内计算价格看,全国已经有重庆等个别城市落地,的确更有利于购房者,对于开发商而言减少了灰色利益。
来源:长江日报(2019年2月24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