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保护不能“一刀切”
每两天消失一个,徽派风民国风蜂拥而上
传统村落保护不能“一刀切”
传统村落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文化信息,被称为“文化的活化石”。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加速,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或就近城镇化,在“城进村退”的局面下,传统村落正加速消失,合理开发和科学保护迫在眉睫。保护开发工作已逐步展开,但存在“保护性破坏”问题,张冠李戴、“一刀切”现象严重。
现象
传统村落“每两天消失一个!”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传统村落的数量急剧下降,部分损毁较为严重。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表示,“传统村落差不多每两天就要消失一个。很多地方初见时还原汁原味,几年后已面目全非或不复存在。”
2010年
长江、黄河流域传统村落仅存5709个,较2004年减少3998个。此后回访该地域调研,又有近半消失,部分尚未消失的传统村落由于各种原因损坏严重,存续艰难。
2012年8月
国家成立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几年来,先后有4批传统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8年12月
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调查推荐名录发布,共有2646个村落拟入选。
原因
保护性破坏 胡乱抄袭“一刀切”
湘西吊脚楼古朴灵秀、徽派建筑精致典雅。但有些地方通过商业运作搞旅游开发,要么将原建筑拆了建新,要么统一“穿衣戴帽”,往往“一刀切”、简单化,胡乱抄袭一通,导致“徽派风”“民国风”等泛滥,在“保护”中造成破坏。
责任主体不明 都在管又不知谁能管
祁阳县龙溪村被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中有座占地50亩的湘南民居特色宅院,挂有三块“国字号”招牌:“中国传统村落”“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三块牌子分属不同部门。看似三块牌子能带来三重保障,“但每个部门都自有一套规划,保护和修复时,动了这里不能动那里,反倒成了三重障碍”。
空心化 传统村落保护缺乏人才和人气
传统建筑砖木结构、纯木结构较多,独具特色的雕花是建筑亮点,但许多已腐朽败坏。据悉,目前懂雕花技术的师傅已难觅踪迹,技术传承难以为继。此外,木结构建筑需要人常年居住保养才能持久,“现在乡村空心化严重,平日只有一些老人生活,房子空着自然就坏了”。
对策
有人气 村落才有生命力
解决传统村落开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落实主体责任,多部门联动协调,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同时,只有增强村落自身“造血”功能,吸引人员回流返乡,才能保护建筑,留住“乡愁”。
发展乡村经济,吸引人才和资本下乡,增强村落自身“造血”功能。虎溪村村支书黄德生说,“保护传统村落,最根本的是发展乡村经济,吸引人员返乡下乡,让村子活起来。”
来源/新华社
本版制图/方磊
来源:长江日报(2019年2月12日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