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宜昌正文

宜都:垃圾分类再提质 城市环境更优美

2023-12-07 14:29:09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实行垃圾分类,不仅关系市民生活环境和资源节约使用,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宜都市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为目标,围绕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四个环节,实现了120个行政村、35个社区、102家公共机构实现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全覆盖。

一、工作成效

(一)划“三区”,减量处理见成效。一是打造“示范区”。结合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情况,2020年,宜都市以陆城街道锦江社区为垃圾分类工作示范点,投入资金75万元完善社区垃圾分类投放设施,成立垃圾分类督导员队伍,全时督导社区居民分类投放生活垃圾。2022年,锦江社区被评为湖北省省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社区,社区年生活垃圾处理量与2020年同比减量200余吨,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8%。二是划定“先行区”。2020年,为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宜都市以锦江社区为辐射点,在城区10个社区全面展开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相关工作。2022年12月,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正式运行,生活垃圾日处理量达80余吨,较2020年全年生活垃圾处理量减量1000余吨。三是延伸“拓展区”。以城区为示范,督导各乡镇采取“户集、村收、镇中转、市处理”运行模式,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体系基本完善。为做好垃圾分类末端处理,宜都市共建成垃圾中转站18座,其中城区5座,乡镇13座,乡镇中转设施覆盖率100%,行政村垃圾分类投放设施覆盖率100%。

(二)绘“四线”,分类收运增质效。“定”主干道多频收运线。形成“城管+环卫+志愿者”三线联动巡查机制,每日对主干道垃圾收运情况进行巡查督办。各环卫服务企业采取“临街商铺定时收、分类果皮箱循环收、小区出入口多时段收”的“三线共收法”,有效增加了主干道垃圾收运频次,减少了道路沿线生活垃圾“落地包”数量;“设”次干道保洁循环线。围绕次干道老旧小区集中、背街小巷纵横交错、农贸市场临近、日常保洁难度大等实际情况,逐步加大次干道环卫清扫保洁投入,提高农贸市场周边次干道道路保洁等级。目前,城区次干道保洁均能实现一日“两清扫、两保洁”,垃圾收运频次同时增加,环卫工作标准显著提高;“划”巷道定时收运线。依托巷道网格化收运架构,垃圾收运单位先后采购分类运输车辆108台,合理规划运输路线和收集转运站点,定时收运巷道内垃圾集并点生活垃圾,促使居民逐步养成定时定点投放生活垃圾的良好习惯;“商”厨余垃圾收运机动线。采取上门协商、日常监督、常态执法工作模式,在建成区搭建“四横五纵八区”餐厨垃圾收运网络,做到餐饮行业厨余垃圾集中处理“协议应签尽签、厨余应收尽收”。

(三)用“四法”,浓厚氛围加功效。一是入户宣传增频次。组织社区干部、志愿者、包联单位工作人员开展垃圾分类入户宣传和投放引导,先后开展上门入户宣传3万人次,入户走访1万余户。二是平台宣传多渠道。充分利用市直单位、商户门店电子显示屏和户外大型广告屏,滚动播放垃圾分类知识,制作宣传专栏578个,发放宣传手册3万余份。三是联校活动强效果。联合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70余场次,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生活垃圾分类教育覆盖率达100%,推动校园垃圾分类教育成果向社区和家庭延伸。2022年,市实验小学城南校区荣获湖北省“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四是现场观摩明标准。对照生活垃圾分类省级示范社区的创建标准落实,先后组织全市各乡镇及行政村(社区)相关责任人到示范社区参观见学垃圾分类工作10余场次,用观摩学习让示范社区成为全市垃圾分类“样板间”。

(四)盯“五域”,合理定点出实效。重点评估分析“城中村、老旧小区、老街区、商住小区、城郊结合部”等五个区域分类设施运行质量,以听民意为抓手,派出城管队员联合社区工作人员,先后到各小区听取居民代表对垃圾集并点点位设置意见建议40余场次,调整垃圾集并点点位50余处,垃圾集并点设置点位满意率达90%以上;以优环境为关键,按照不占用市民休息空间、不占用小区绿地、不占用停车泊位、不占用出入口通道区域的“四不”原则,2022年,建成区范围内共撤收垃圾钩臂箱130余个,清理不规范临街塑料垃圾桶200余个,投入资金368万元,以“三有”(有亭棚、有宣传栏、有分类桶)标准在建成区内建设垃圾分类亭700余处,城市环境明显改善;以融环境为突破,充分融合公园、广场、商住小区环境特点,适当调整分隔设施外形、颜色及特色元素配置。2022年,宜都市公园、广场更换垃圾分类设施200余个;2023年,投入资金288万元,对建成区垃圾分类亭以“五有”(有亭棚、有宣传栏、有分类桶、有卷闸门、有洗手设施)标准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分类投放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环境治理品质。

截至目前,宜都市已建成驿马冲村、吕家坳村、弭水桥村、黄莲头村、栗树垴村、窑坡垴村、全心畈村、肖家岗村、南桥村、中坪村、锦江社区等11个省级垃圾分类示范村(社区),垃圾分类省级示范村占比名列宜昌县市第一,已完成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100%,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94%的阶段性目标。

二、工作做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为抓细抓好垃圾分类工作,宜都市委市政府坚持上中下游一起抓,前中末端齐发力,以高标准、严要求推动垃圾分类处理的软硬件设施加速升级。

(一)定好盘子,把控总基调。市委市政府自觉扛起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政治责任,成立以市委副书记、市长为组长的市级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听情况,找问题,抓督办,切实承担属地主体责任,系统谋划,层层压实责任。各乡镇、街道、矿区及市直有关部门建立健全部门协作机制,按工作职能明确任务分工,做到每月召开碰头会,总结经验,找出短板,强力推进。

(二)理清路子,创新举措。出台《宜都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三年(2022-2024年)实施方案》,印发《宜都市公共机构垃圾分类示范点评选方案》,修订完善《宜都市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施方案》,将工作具体流程进一步细化,做到政策清、思路明、方向准。以政府带部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牵头、试点带动、全民参与”的垃圾分类工作运行格局,完善“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处理体系,基本实现了从生活垃圾产生到终端处理全过程的城乡一体、全域覆盖的链条式管理。

(三)开对方子,打造新时尚。组织干部职工、垃圾分类宣讲团成员多次下沉到基层社区,与人民群众面对面交流,听取意见建议,深度剖析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中遇到的痛点、难点,完善工作举措,解群众之所难。发动机关、街道、社区干部开展“敲门行动”,逐门逐户宣传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听取居民意见,摸清群众诉求。对照生活垃圾分类省级示范社区的创建标准,在陆城街道锦江社区开展省级示范社区创建,组织辖区内机关单位、学校、11 个居民小区严格落实垃圾分类“五有标准”,让省级示范社区成为“样板间”和“活招牌”。

(四)走稳步子,抓细末端管。制定严格的市级考核评价体系和评分细则,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乡镇、街办、矿区年度目标考核。设立垃圾分类专项奖补资金,由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对各乡镇、街道、矿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行督办评估,作为对各乡镇(街道)垃圾分类奖补资金兑现依据;建立市、镇、村三级联合激励约束机制,将积分与个人家庭利益直接挂钩,促进“积分制管理”与爱心超市物品兑换相结合。市城管执法局负责对各地垃圾分类工作全程监管考核,依托数字化城管信息平台,每日实时查看处置设施运行情况。

三、经验启示

垃圾分类是难啃的“硬骨头”,是长期攻坚的一场硬仗,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工作。宜都市委市政府针对垃圾分类工作,以深化共同缔造为重点,巧用“三治”抓引导、活用“三法”抓落实,实用“三心”抓精细,以久久为功的实干精神,形成了“政府部门 + 城管、社区(村)、小区(组)、党员(居民)代表”的“1+4”垃圾分类工作联动机制。

(一)以“三治”抓引导,实现宣传全覆盖。构建“社区大党委—小区大支部—楼栋党小组—单元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成立环境卫生管护队等志愿服务组织,汇聚多方力量,推进共同缔造成果转化。一是以法治为依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湖北省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宜昌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倡导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强化源头减量措施,明确垃圾分类投放是垃圾产生者的基本责任和义务,增强垃圾分类制度刚性,为垃圾分类从倡导宣传转变为强制落实奠定坚实基础。二是以自治为纽带。以社区(村)为单元,以网格(组)为抓手,成立由社区工作人员、物业代表、居民代表、党员志愿者等组成的垃圾分类居民议事会,将垃圾分类民主协商事项融入每月居民议事中,以此提高市民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作用。三是以共治为抓手。发动市直部门、物业企业、业委会、党员、志愿服务队等多方力量参与做好垃圾分类民生实事,针对各小区和居民点位实际,研究完善贴合民心民意的具体方案,建立保洁、保安、保绿工作人员垃圾分类工作培训机制,优化垃圾分类反馈整改措施,健全垃圾分类巡查监督体系,建立垃圾分类“红黑榜”,督促市民自觉遵守垃圾分类投放制度。

(二)以“三法”抓落实,实现硬件全落地。针对各区域不同情况,结合群众需求,区分小区属性研讨破难办法、区分重点调整环卫设施布局、区分人员特点整合“撤桶并点”。一是采取“拉单列表法”。将城中村、老旧小区、老街区、商住小区、城郊结合部、农村区域村民集中区梳理列表,明确城管、农业农村和街道(镇)干部以及社区(村)工作人员责任区域,并为每个重点区域绘制网格地图,标明垃圾分类设施设置点位,备注重点区域内垃圾日产生量、人口数及常见的环境卫生类问题,做到一人一格、一组一图,确保设施建设期间底数清、进度明。二是运用“一线工作法”。组成“城管干部+社区工作人员”双人工作组,不定时到居民小区开展入户走访活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列出设施建设满意度清单,将满意度较低的点位单列入表,协调物业企业、业委会、志愿者等多方代表召开“广场会”和“板凳会”,围绕解决实际难题,拿出破解“新答案”。三是践行“典型引路法”。深化“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推动垃圾分类实现由校园带家庭到家庭带小区的转变,开办微信公众号垃圾分类宣传专版,提高垃圾分类“积分兑奖”普及率,加大垃圾分类“环保银行”建设力度,定期向广大居民通报垃圾分类“红黑榜”,广泛宣传垃圾分类“优等生”,做好垃圾分类“积分”在“环保银行”的运用,多措施激发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三)以“三心”抓精细,实现环境全改善。绘制一张垃圾分类多维表,一表附着垃圾分类设施周边人数、地域、垃圾量、居民意见、减量要求等要素,构建环境卫生管理系统图。一是贴心倾听群众意见。完善“城管进社区”的“城管+”服务体系,针对垃圾分类工作,落实“信息采集、诉求受理、巡查走访、便民服务、政策宣传”等职责,建立以“街道(镇)干部+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为成员的工作专班,联系业委会、居民议事机构等组织,创新开展“群众说事点”和“民情沟通日”工作机制,让群众有“愿”“怨”及时落实整改。二是铁心督查工作落实。按照垃圾分类设施建设“三有”“五有”标准,构建“业务骨干包街道(镇)、街道(镇)干部包社区(村)、村(社区)工作人员包小区”四级责任网络,严格对照标准推进建设;运用雪亮工程、“数字城管”监控网络,强化垃圾转运环节常态化监督管理,杜绝垃圾混装混运;形成收运员、监督员、处理员的“三员”监督责任制,加强运输车辆和中转站日常工作互评互查力度,建立问题清单库,形成监督整改全流程闭环,提升从业人员垃圾分类业务能力。三是细心回评工作标准。实行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城管+环保+街道(镇)+多个社会组织“4+N”一体化垃圾分类工作回评模式,制定社区(村)及物业企业“统筹+配合+个性”的垃圾分类工作责任清单,搭建垃圾分类法治宣传、常识科普、质效评估、收运监督等群众参评平台,引导群众参与垃圾分类日常监督、设施建设运行反馈及收运服务评估,做到常态走访知民情、组织民议汇民智、高效办理解民忧、快捷回复暖民心、回访互评知民意,确保垃圾分类工作质效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