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宜昌正文

宜昌:坚持数字驱动 强化智慧赋能 推动城市综合管理提质增效

2023-05-22 14:36:07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近年来,宜昌市认真贯彻落实住建部关于推动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工作部署,按照湖北省住建厅相关要求,聚焦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管理方式的数字化、智能化,以打造城市治理“神算子”为目标,利旧拓新、统分结合推进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

一、创新模式,构建城市管理新体系

一是高位统筹,构建“大城管”格局。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各县市区政府及33家市直部门、管线单位、重要企业以及14个县市区人民政府为成员的城市综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构建统一领导、实时调度、多部门协同的城市治理新格局。

二是流程再造,打造“一站式”运行体系。按照全市“一盘棋”思路,整合各县市区数字城管系统,搭建一体化指挥协调平台,将管理范围延伸至521个政府部门和社会责任单位,构建“一个窗口进、一个平台管、一根链条转”的一站式运行体系。

三是创新考核评价,发挥“奖惩”作用。建立横向评估成员单位、纵向实行层级评估的城市综合管理评估体系。完善评估办法及实施细则,形成专项工作、行业监管、部门综合与第三方相结合的评估机制,设立全市6100万元的奖惩保证金,实现真奖、真罚、真考核。定期召开城市综合管理评估分析会,召集城市综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专题办公,形成“市级主导、区级主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格局,促进源头治理,提升问题处置效率。

二、提质增效,积极探寻宜昌“新路子”

一是利旧拓新,改造旧数字城管系统。主动担当作为,克服经费紧缺的困难,深入调研城管各部门信息化建设现状,在原有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分类施策,充分利用已有成果,统筹推进城市运管服平台建设,改造提升拓展各系统模块功能,避免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

二是统分结合,强城市“大脑”优行业“小脑”。按照“统建共用”的原则,构建全市统一的城市大脑数字底座,为全市提供统一的网络、云计算及存储、云安全、数据治理、城市信息模型(CIM)、物联感知(IOT)、人工智能(AI)、区块链等基础支撑能力。“部门小脑”依托“城市大脑”打破数据壁垒,通过城市大脑的数据中台、物联感知平台和人工智能,对汇聚到城市大脑的海量、多元、异构数据进行处理和关联分析,解决了部门之间最迫切的数据共享问题,形成了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城市运行视图和协同运行新场景。

三是抢抓机遇,扎实做好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工作。融合“一标三实”基础数据,汇聚融合城市空间及各部门数据,推动万物统一码、万数聚一网、万用享一台。逐步推进传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升级,实施市政基础设施(供水、供气、排水、桥梁、隧道等)、水利设施、交通基础设施等智能化升级改造,通过统筹部署或预埋环境感知、状态监测、信号传输、运行控制等各类数字化设施,建设城市物联网基础平台,通过感知数据互联,实现全域感知一张网,实时掌握城市运行态势。

三、聚焦重点,打造智慧应用新场景

一是城市治理“一网统管”建立指挥协调、综合执法、智慧环卫、智慧市政、城市生命线、自然灾害监测、视频智能分析、便民服务等板块,全方位、全时段、全领域的获取、分析、研判、调度城市管理重点难点问题。

二是智慧巡查“一键启航”。扩展车载移动摄像、无人机自动巡检、高风险区固定探头采集功能,通过构建立体视频综合信息采集平台,提升信息采集工作效率。利用AI算法打造“机巡+技巡”天地空一体化巡查体系,做到全时间、全方位、全空间的城市管理。

三是指挥调度“一线联动”。建立城市运行指挥大厅,全时段运行,对排水泵站、易积水点、桥梁隧道等24小时在线监测,主动感知城市运行状态。“自动+手动”一键下发指令,一线保障队伍“闻令而动,迅速反应”,构筑“监测-预警-处置”安全屏障,确保城市运行安全有序。

四、惠民共治,提升群众满意度

一是打造“全市一个停车场”特色场景,服务群众日常出行。开发“宜昌城市停车”APP,推动全市停车场联网共享接入,用户实时掌握停车场泊位数,避免“无位跑空”现象,实现“先离场后付费”“无感支付功能,实现车辆“秒进秒出”“零等待”,大幅提高通行效率,升级群众日常出行体验。

二是创新物联感知技术手段,为人民群众营造舒适的人居环境。城区转运站外围加装臭气噪音监测设备,借助“智慧环卫”平台设置预警阈值,感知数据超标后通知管理人员及时处置,避免转运站运行影响周边居民日常生活。通过科技手段提升社会治理精准度,切实把惠民举措做到群众心坎上。

三是拓宽群众参与城市治理渠道,构建全民共治共享新格局。开发上线“市民随手拍”微信小程序,制定“宜昌市民随手拍”运行奖励办法,开展有奖举报随手拍活动,每月发放奖励金1.5万元,鼓励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城市治理,及时发现反映城市管理问题,营造出城市环境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同时,提供“找公厕”小程序,动态更新公共厕所信息,方便群众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