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宜昌正文

宜昌:四项措施推动城市道路管养精细化

2023-05-12 10:34:15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近年来,市城管委聚焦保障群众出行安全、聚焦提升城市品质,全面对标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标准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标准,按照“定标准、做示范、严考核、强执法”的系统化治理思路,推动市政设施管养由“作业”向“作品”转变。

一、以“新模式”促管养“理念”转变

一是变“以费定量”为“按需定量”。城区人行道、车行道设施体量大,全市城市道路905条,全长1316公里,总面积3100万平方米。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过去各区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维护管养资金投入不足。去年以来,我们在全面摸清道路设施病害的基础上,加强管养措施根据道路完好率分类施策,将道路维修改造计划按照整体改造、局部翻修、日常维修三种方式合理制定,做到应修尽修。2022年累计维修车行道、人行道103.7万平方米,是2021年维修量的6.2倍。

二是变“被动维护”为“有序更新”。聚焦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道路设施破损、车辆违规停放占据人行道等民生问题,改变哪坏修哪的被动维护方式,以市政专项考评为抓手,建立层级考核机制,采取市级抽检、区级互检、专项考核多措并举有力推动计划完成。

三是变点修为线修和面修。城市道路维护根据道路等级、设施状况定期开展技术状况评估,科学制定维修计划实施线修、面修。城市客厅按照“席地而坐”标准进行面修。确保路面平整无破损,使城市道路始终处于完好状态。

二、以“新工艺”促管养“质量”转变

一是推广新型井盖、雨箅。落实“定标准、做示范”的要求,引进防沉降新技术破解井盖治理难题,先后制定《宜昌市城镇车行道宽边防沉降检查井安装操作指南》《宜昌市城镇道路雨箅及人行道(公园广场)井盖设置指南》等,形成全市统一制式标准,并主导实施井盖雨箅市级示范工程。同时在保障功能、安全的同时车行道宽边井盖融入“清洁能源之都·宜昌”文字及“三峡大坝”图案标识,彰显城市文化。去年以来城区已更换新型井盖、雨箅15000

二是推广使用生态地铺石。坚持“室外环境、室内标准”,市域一体化推进人行道铺装材料升级换代。今年以来,我们将景观大道、片区改造全面使用生态地铺石、砂基砌块等绿色产品铺装。常态化开展生态地铺石替代倍力砖、石材板维护提升市政设施整体品质。明确各区城市客厅、局部翻修道路推广运用生态地铺石,零星维修石材板道路用生态地铺石铺装替代维修。制定出台《宜昌市人行道生态地铺石运用导则》,明确产品要求、施工工艺、验收及养护标准等,用标准化指导各区推广应用。各区市政部门已累计使用生态地铺石维修人行道5500平方米。

三是实施“千箱万杆万盖”综合整治。对遮阳棚(棚子)、路灯杆件(杆子)、雨箅井盖(盖子)、路名牌(牌子)、户外箱柜(箱子),实施“五子”整治提升,上新“城市家具”,精细刻画城市表情,精致塑造城市气质。

三、以“新机制”促管养“效率”转变

一是提高设施营建共管水平。将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测评标准作为市政设施维护管养的唯一标准,借助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契机,纵向向县(市)区延伸,向在住建、园林、经信等部门延展,督导各类设施损坏问题全部整改到位。深度融入项目“策、投、规、建、营”各环节,全局性谋划市政设施品质协同质,整体推进建修、修管无缝衔接。

二是提高市政设施维护及时率。提前介入参与项目设计、建设,以不低于建设的品质、标准承接维护。按照设施类别、区位、功能划分,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建立网格最小化、责任唯一化、考核日常化责任监管机制,并在城市客厅、景观大道等重点区域加装监控设备进行可视化管理,保障维修及时率。

三是加强不文明施工管理。建立市政领域专技团队,培育一批“懂施工、善管理”的施工员队伍,全面负责工程实体质量。健全市场化运营体系,选择优强施工企业参与市政维护提高维修质量。压实行业监管责任和属地责任,落实安全文明施工现场管理,建立案件移交机制,加强市政设施毁损联动执法,基本实现市政设施监管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杜绝不文明施工、野蛮施工。

四、以“新体系”促管养“方式”转变

一是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完善“一路一桥一隧一档”,依据设施设计使用寿命,结合实际服务年限,汇编市政设施全生命周期健康状况档案,并动态更新。对照国家相关标准安排体检计划,根据体检结果对应周期区间,及时开展关键设施和部件预防性养护、小修保养及矫正性养护,确保体检结果落地,延长设施生命周期。

二是实行日常养护与定期检测相结合。对市政道路及各类道、桥、隧、涵维护管养实行市场化作业,进入维护期的设施,实施分类管理,按照网格最小化、责任唯一化、考核日常化,以不低于建设的品质、标准,配备巡查人员、备品备料、执法力量等资源。每月组织工程量核查,完好率抽查,提高市政设施精细化管理水平。

三是推进信息化建设。聚焦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完成市政公用设施赋码编码和数据建库工作,构建完成市政设施全要素综合数据底图。加快“多能融合”的智慧市政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及运用,建立线上工单派发机制,对城市道路实行精准管理、动态监控、高效维护,提高问题处置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