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阳:保护历史建筑 传承长阳印记
—长阳实施“拯救老屋”行动
近期,长阳“拯救老屋”行动顺利修缮完成两栋清朝土家历史建筑,让老房子焕发了新面貌。
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原汁原味的老建筑在农村逐渐成为稀缺资源,长阳作为武陵山区土家族发源地、聚居地,众多历史建筑承载着土家族变迁的“遗传密码”,土家建筑文化已成为土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有效存续、保护、传承土家建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长阳住建局联合财政局、文旅局、龙舟坪镇等单位对土家历史建筑开展抢救性保护,充分运用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统筹政府、社会、群众的力量和资源,采取“政府补一点、户主拿一点、社会运营方出一点”的“三个一点”资金筹集方式,全面破解历史建筑修缮资金难题,科学实施“拯救老屋”行动。
纳入第一批修缮计划的老屋为位于龙舟坪镇朱津滩村和土地坡村的郑如印老屋、王德庵老屋。郑如印老屋(俗称郑家老屋),位于长阳龙舟坪镇朱津滩村五组,根据《郑氏族谱》记载,郑万帮一脉由江西南昌迁居清江之阳猪群滩(现朱津滩),第十一世郑如印于清道光元年修建,整个建筑由正屋、围屋、偏屋构成,坐东朝西,二层,设有回廊,三周转通,土木结构,穿斗式梁架,两个天井,屋内门、窗、栏杆均有雕花装饰,正立面屋檐下有彩绘图案。老屋建筑面积455.80平方米,建筑环境讲究,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王德庵老屋(俗称王家老屋),位于长阳龙舟坪镇土地坡村六组,该屋由做木材生意的王德庵又名王墩儒的乡绅于清光绪19年开始建设,建成历时三年,具有较高建筑艺术价值和社会学研究价值。
长阳住建局在充分听取文物、建筑、规划、民俗、档案等方面专家意见上聘请专业设计单位对这两栋历史建筑制定了加固维护方案。按照修旧如旧、最小干预、原工原材原形制作的原则,在判断保护顺序和程度、优先考虑老屋活化利用基础上,对能够活化利用的老屋优先安排修缮,老屋修缮尽可能不使用钢筋、水泥等,力求做到与原建筑外观风貌一致、建筑材料大小一致、整体结构一致,同时坚持整体保护,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让老房子进一步焕发青春,创造价值。
下一步,长阳将按照有序推进、先急后缓、活化利用原则,深入推进共同缔造,坚持“三个一点”资金筹集,以奖代补、以用促保,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强化后续保护管控,对现存挂牌保护历史建筑将陆续开展加固修缮工作,让长阳历史建筑能够完整完好、原风原貌地伫立在长阳土地上,继续弘扬土家文化、传承长阳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