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生活垃圾分类扩面提质 宜昌模式任重道远
2022年,宜昌市紧紧围绕“扩面提质、减量增效”的工作目标,不断夯实生活垃圾分类全过程管理体系,“定时定点”“筑堡工程”“党建引领,共同缔造”“示范小区”“分类达人”“小手拉大手”“教育基地”等生活垃圾分类热词成为宜昌分类模式的新标签。2022年度,宜昌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9.79%,在住建部2022年第一、二季度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估中稳居第一档。
一、紧盯“一个目标”,狠抓评估促覆盖。对照年度工作要点要求,城区实行“三周一月”评估机制,利用一早一晚两个时间段,累计抽查居民小区2418个(次)、公共机构451个(次)、经营区域420个(次)、公共场所192个(次)。结合文明典范城市创建要求,开展分类容器加盖密闭、网点可回收容器配置情况专项检查,巡查居民小区435个,督促整改问题131个。今年累计启动新模式居民小区共计859个,升级改造分类投放网点1962个,分别占年度目标任务103%、118%,新模式在城区居民小区覆盖率达到100%。县市实行季度评估督导机制,累计抽查居民小区240个、公共机构72个、经营区域56个、公共场所24个,县市建成区居民小区覆盖率达到80%,乡镇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61%。
二、融入“两个机制”,党建引领抓共治。结合党员干部“双报到、双报告”工作,在全市开展“红心向党、桶边值守”活动,发布“桶边值守”工作指南,指导下沉党员干部提升宣传引导质效,今年以来累计163个社区发动党员干部7700余人次,参与居住地小区垃圾分类“桶边值守”活动。结合“筑堡工程”工作,积极对接市筑堡办,印发《筑堡工程九月份重点工作补充提示》,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筑堡工程”重点工作,制作《生活垃圾分类筑堡工程专题培训讲义》,组建211人的生活垃圾分类宣讲员队伍,召开小区大支部议事会1100余场次,覆盖人群1.7万人次,发放宣传折页近8万份,组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桶边引导2.2万人次。
三、依托“三个载体”,宣传发动壮声势。以新闻媒体为载体开展社会宣传,累计共发稿405篇,其中省级以上媒体31篇,市级媒体133篇,微信公众号241篇,发布生活垃圾分类“红灰榜”7期,发布生活垃圾分类“曝光台”9期,分类科普知识23期,先后4篇经验分享文章入选湖北省住建厅网站,1篇机制创新文章入选中国环境出版集团《湖北省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实践与探索》。以宣传中心为载体开展阵地宣传,今年以来,市生活垃圾示范教育基地接待参观 574场,1.7万余人次。以处理场景为载体开展沉浸宣传。联合市教育局、三峡日报组织200余名学生和家长开展“垃圾分类、绿色之旅”暑期研学活动,通过现场参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感受生活垃圾分类的意义。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示范小区”“分类达人”评选活动,提升居民参与度和荣誉感。
四、探索“四个实践”,稳步前行开新局。智慧赋能。依托智慧环卫项目开发垃圾分类综合监管平台,在城区选取20个小区48个分类投放网点开展智慧督导试点。开发县市垃圾分类数据报送系统,建立县市分类数据库。推进立法。配合市人大开展垃圾分类工作调研,修改完善《宜昌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草案四审稿)》,编制完成立法参阅件,已报省人大征求意见。打造样板。联合市商务局打造杨岔路菜市场垃圾分类样板,出台农贸市场垃圾分类工作标准,推动全市64个农贸市场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化改造。专项整治。联合市住建局印发《物业服务企业落实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组织对 411 家物业服务企业,共计900余人次开展专项培训,持续开展工作督导,压实物业服务企业责任。持续推进餐厨垃圾桶临街摆放劝导和餐厨垃圾私收私运专项整治,月均派遣问题30余个,联合城监支队、各区分类办开展夜间收运餐饮企业上门入户宣传,发放并签订告知书119份。
然分类工作任重而道远,短板问题依然存在,须全面统筹、合力共治,在质效提升、体系完善、政策标准上下苦工,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之志,完成量变到质变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