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多措并举抓防汛 全力以赴保安全
2022年以来,宜昌市坚持科学防汛、系统备汛、快速处汛,努力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特强降雨不受灾,有效提升城市防汛水平,守牢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22年以来,宜昌城区共发生5次较强降雨,市城防办迅速发布应急响应指令,提前组织动员35个易涝地下车库车辆转移,累计出动2386人、应急车辆设备367台开展排涝抢险,未发生人员伤亡、市政实施损毁等不良情况,有效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重点项目补短板。与三峡集团开展深度合作,将城区黄河路、中南路、果园一路、隆康路等内涝风险片区综合治理纳入投资39亿元的城区污水厂网、生态水网改造项目,优先安排、优先建设、优先受益。目前,黄河路新建明渠工程完成主体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该片区内涝隐患;中南路片区内涝治理项目已开工建设,进展顺利;果园一路、隆康路片区、体育场路710片区、共谊一路、军供站内涝治理项目也在加快推进中。“两网改造”完成后,宜昌城区重点内涝区内涝问题将得到根本性改善,城市防涝能力将大幅提升。
宣传教育筑堤坝。结合全国第14个防灾减灾日、防汛应急演练、拉练等节日活动,广泛开展防汛宣传。今年以来,湖北日报、中国应急报、三峡日报、宜昌新闻等新闻媒体20余次专题刊播宜昌城市防汛工作,形成良好宣传氛围,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防汛、备汛意识。印发城区防汛工作手册、应急响应指南等实操性宣传资料,聚焦实用、广泛引导,切实提升人民群众个人防汛、备汛能力。在城区39个易涝小区公开悬挂避险转移责任公示牌,明确人员、责任、流程,让人民群众在关键时刻找得到人、安的了身、过的了关。
隐患整治防风险。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整治原则,投入1430万元专项资金开展易涝点整治,抢在2022年入汛前完成了城区内较严重的42处易涝点微改造,新建改建排水管道1450米,增设雨篦1300个,增加一马路、学院街等6处雨水散排入江通道。加强排水健康检测,完成排水管网清疏460公里,东站路物流园等21处管道淤堵得到及时处理。对四方堰、滨江2座排涝泵站升级改造,固定抽排能力提高1倍,达1.3万方/小时,保证关键时刻行洪能力。对泵站闸门、抽水机等防汛设备检修试车,防止带病运行。吸取西安未央区男童坠井事件教训,开展城区窨井盖安全隐患专项治理,发现整改各类问题679处,切实守护人民脚底安全。
扎实备汛保安全。建立防汛责任领导和联络员联络机制,落实暴雨红色预警电话叫应直达防汛行政首长的临灾暴雨预警闭环机制。印发《关于启动城区防汛备汛工作的通知》,统筹指导各县市区做好组建防汛抢险队伍、落实防汛物防保障、加强设施设备维护等备汛工作。市区两级建立了90支共5660人“专兼结合”的应急抢险队伍,配备大型抽水泵车30台、各类水泵570台。组织开展防汛工作培训和应急演练,提升业务素质和应急处置能力。易涝点位制定一点一策应急预案,提前预置抢险设备力量,实行预警响应一体化管理。明确专人对38处地质灾害风险点加强巡查监测,确保问题发现在早在小。
完善预案防未然。深刻汲取郑州“7.20”等极端强降雨事件教训,对宜昌城区179平方公里建成区进行内涝风险再复核,借助地形测绘、数字高程模型、电子卫星云图等科技手段,筛查更新易涝小区39个、地下车库35个、学校19处、养老院19处和隧道涵洞32处,作为重点对象进行防护。修订《宜昌市城区极端暴雨天气紧急避险指南》,完善预警触发机制和避险转移机制,确保快反、快处,严防极端天气造成人员伤亡。针对全市梅雨量时空分布不均,且局部“坨子雨”多发频发问题,制定《强降雨极端天气防御工作预案》,将城区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的易涝路段、下穿通道涵洞、易涝小区3大类作为极值风险防御重点部位,明确防御点位,细化防御措施,做到科学安排、精准部署。
及时响应快处置。组织召开2022年城区首次强降雨防范专题部署会,进一步拧紧思想螺丝,确保责任上肩。全面启动防汛值班值守,严格执行 24小时值班制度,落实雨情、水情、涝情、灾情“一日一报”。加强与气象部门联系,第一时间掌握异常气候变化信息,根据汛情趋势开展会商研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和应急指令。汛期实行暴雨黄色预警提级应对,坚持“人在雨前、人随雨走”,及时调配应急力量,出动应急设备,疏堵结合,守牢人民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