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有效管住源头 为垃圾“瘦身”
秭归县磨坪乡天井坪村距县城120公里,离乡集镇10公里,属原市级深度贫困村,典型的边远高山村。村下设4个村民小组,6个村落,面积9.6平方公里,共346户1042人。该村地广人稀,村民居住分散,生活垃圾处理受地域条件和经济成本限制,影响了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秭归县住建局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为解决这一难题,通过入户走访调研、组织群众面对面协商等程序后,按照“三山三料”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千方百计源头减量。现在,垃圾清运频次显著减少,转运至中转站的垃圾量在原有基础上减少40%。第四村落的村民郑光荣笑着说:“自从实施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再也不愁家里垃圾不好处理了,既能当肥料,还能补贴家用,房前屋后也亮堂堂的,这是好事儿,我们当然要积极参与。”
一竿子到底,宣传发动入脑入心。以村落为治理单元,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聚。先后召开村落屋场会13次,广泛宣传动员,多方征求群众意见,进一步凝聚共识、明确思路,推动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开展系统培训、现场实操,引导村民掌握简便易行的分类、填埋、回收等处理方法。充分发挥好党员、村民代表、村落“两长八员”的示范带头作用,“我是党员我带头、我是代表我先干”,通过先进典型引领示范,形成以点带面、以面促片、全面铺开的良好氛围。
一体化推进,源头治理落细落实。在全村先后推行“一坑两桶一袋”“两桶一袋”垃圾源头减量处理工作法。目前,已投入资金近5万元,挖沤肥坑138个,配置垃圾桶548个(每个垃圾桶由村编号管理),沤肥桶200个,发放环保垃圾袋300打。一坑,每户建设一个一方的垃圾填埋坑,用于易腐垃圾发酵后有机还田。两桶,每户配备2个垃圾桶,一桶用于收集厨余垃圾和其他易腐垃圾,自行倒入垃圾填埋坑发酵后还田;一桶收集其他垃圾,由环卫员定时上门收集并运送至乡垃圾压缩站。一袋,每户发放环保垃圾袋,用于收集可回收垃圾,由垃圾回收员上门回收变现;有害垃圾由环卫员收集后交专业人员处理。村内实行“红白喜事”垃圾分类有偿收运(每场次100元),做到“事前有报备、事后好分类”。
一盘棋统筹,综合施策常态长效。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建立“12345”长效工作机制。一是制定一套方案。研究制定了关于垃圾分类处理的方案、关于“最美村落、最美清洁户、最美庭院”的评选方案,明确了环卫员、监督员、回收员等工作职责。二是建立两项制度。建立垃圾分类“百分制”和“红黑榜”奖惩制度,将垃圾分类纳入《村规民约》和《村落公约》,纳入家庭文明诚信档案管理。每半年开展一次“最美清洁户”“最美庭院户”评选活动,对于“最美清洁户”和“最美庭院户”在全村群众大会上授牌并给予物质奖励,同时将评选结果在村级红黑榜上进行公示(上半年已评选“ 最美清洁户”16户,“最美庭院户”1 户),通过一系列制度对村民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三是组建三支队伍。组建了党员先锋队、志愿服务队、环卫工作队,充分发挥三支队伍带头作用,形成动员一人、引领一片、带动全村的良好氛围。四是划分四片管理。全村划分4个垃圾分类片区,每个片区由3名环卫员负责该区域的垃圾分类收集、公共区域清扫工作。五是实施五项考核措施。通过随机抽查、每月检查、季度排名、半年评比、年终总结等方式,将垃圾分类工作切实责任到人、落到实处。(邓习贵、谭爱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