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聚焦“四突出” 做好“四坚持” 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见实见效
近年来,在省住建厅悉心指导下,宜昌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生活垃圾分类全过程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在住建部2021年第三季度评估中位列中等城市第一档。
突出全方位组织,坚持高位推进明责任。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宜昌市城管委和14个县市区组建工作专班,形成高位指挥、高层统筹、高效推进的工作格局。二是强化统筹部署。每年全市召开1次高规格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全面安排部署全年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难题。三是明确责任分工。构筑“市级主导、各区主责、街道主管、社区主治、物业主抓”的五级管理体系,形成“管行业必抓分类”的普遍共识,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条块结合、全面覆盖”。
突出全区域覆盖,坚持社区治理促参与。一是抓好党建引领促共治。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筑堡工程”和党员“双报到、双报告”重要内容,以建立和完善全覆盖的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统筹居(村)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企业力量,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享,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2021年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党员达到3万人次。二是发挥载体作用提效能。以生活垃圾分类为载体,贯穿社区宣传教育、熟人社区构建、邻里冲突调解、志愿服务等社区日常事务,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目前在城区194个社区全面推行。三是创新工作模式见实效。宜昌城区推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新模式,按照每个社区每季度推行1个居民小区的方式,探索总结“4456”工作法,目前共推进新模式居民小区923个,占比达到70.8%。各县市探索“一坑两桶三上门”等工作方法,建成区和乡镇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分别达到60%、50%。
突出全链条提升,坚持设施建设强基础。一是收运体系大调整。建成其他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餐厨垃圾及大件垃圾等6套收运体系,配置分类清运车辆308台,彻底扭转“混收混运”局面。二是转运设施大提标。建设1座有害垃圾转运站、2座居民厨余垃圾转运站,新改建27座其他垃圾转运站,规模逐步由小型向中型转变,功能由单一向多元拓展。三是处理格局大转型。建成分散式居民厨余垃圾处理设施5座,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设施6座,正在建设1500吨/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积极推进200吨/日市级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前期工作。城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8.1%,处理格局正从单一卫生填埋向焚烧发电为主、生化处理为辅转型。
突出全场景宣传,坚持价值引领塑风尚。一是入户宣传先知晓。站在居民角度,用居民语言讲清生活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增强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动机,每年对城区54万户家庭开展一轮入户宣传。二是桶边宣传分会类。以分类投放网点为单位,按照每个网点不少于一名引导员进行配置,由街办或社区进行统一招募和管理,引导员进行桶边值守,“动口不动手”,公示“红灰榜”,传导内生压力,引导居民正确分类。三是活动宣传共参与。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进课堂、进教育基地、进社区实践“三进活动”,全市875所学校积极参与,切实发挥“小手拉大手”带动作用。推进线上、线下“分类达人”评选,累计26000余人参与,持续培养居民垃圾分类习惯。四是阵地宣传入人心。建设1座市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教育基地,强化场景化的互动体验,入脑入心固化生活垃圾分类意识,累计接待1.2万余人次,成功入选中环协第一批示范基地。
下一步,宜昌市将严格落实全省城市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将生活垃圾分类与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行动、擦亮小城镇、乡村振兴、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相结合,加快完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助推宜昌建设中西部非省会龙头城市、长江中上游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梦想之城,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