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垃圾治理2021归零 2022起航
1月13日,枝江市城乡综合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召开2021年工作总结会暨2022年工作谋划会,对全市垃圾治理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就2022年垃圾治理目标、工作措施进行了再细化、再部署、再明确。
会上,总结了2021年枝江市垃圾治理工作开展情况。全市城乡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建立“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置体系,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一是切实补齐设施短板。全市建成垃圾中转站18座,实现全覆盖。其他垃圾处理方面,建有石宝山垃圾填埋场;厨余垃圾处理方面,建成了黑水虻生态处理中心;可回收物处理方面,组建资源回收企业,实行“互联网+资源回收”模式;有害垃圾处理方面,集中收集后定期运往专业公司无害处理。2021年,累计处理城乡生活垃圾9.5万吨。二是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城区实行“一严禁、一鼓励、两分类”模式,15个社区均已开展垃圾分类工作,设置分类桶1512组,分类亭260个。农村全面推广“一坑两桶三上门”模式和积分管理制,176个村全部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挖沤肥坑6万余个,配备分类桶8.1万套,设置分类亭219个,建立积分银行176个。群众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投放准确率明显提升。三是垃圾治理成效突出。2021年2月,农业农村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第4期简报点赞枝江“一把扫帚扫城乡”;2021年3月,曹店村等3个村获得“湖北省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创建工作先进行政村”称号;2021年4月,枝江市被省政府表彰为“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成效突出县市”;2021年8月,枝江市被省政府表彰为“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整体推进较好较快的县市”。
在总结工作进展的同时,也直面枝江市存在的薄弱问题。一是部分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备不完善。部分经济薄弱村、偏远村等分类收集设施配备不齐全;车辆、中转站设备老旧,与分类收运要求不匹配。二是部分镇村垃圾清运不及时。部分镇村收运体系运转效率不高,缺乏有效的考核监管手段,仍存在垃圾桶满溢、垃圾桶周边堆放垃圾等现象。三是市民分类意识有待提升。农户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及投放准确率不高,“一袋扔”“一桶装”的现象还存在,部分村沤肥坑处理厨余垃圾还停留在面上。
会议对2022年工作进行重点安排和部署,要求全市敢打头阵、勇做先锋、争当标杆,要继续稳扎稳打,巩固成效,弥补不足,不断加强源头减量,进一步推动垃圾治理工作。
一是争取资金投入。抢抓长江大保护机遇,积极对上争取奖补资金,同时通过采取财政分级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垃圾处理费收取等多种途径,提高资金保障能力。不断探索健全垃圾处理农户缴费制度。二是完善设施设备。加快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进展,推动黑水虻厨余垃圾处理中心提档升级,适应日常处理需求。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中转站布局,规范中转站管理,强化分类收运、分类处理,形成闭环,为城乡生活垃圾“三化四分”巩固基础。三是推进垃圾分类。对照目标任务,城乡全域统筹推进。加强对各单位垃圾分类业务指导,农村地区全面推行“一坑两桶三上门”和“积分管理制”垃圾分类新模式,城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行定点定时分类投放,现场专人监督引导。同时,广泛开展教育引导,持续开展垃圾分类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宣传教育活动,组织专题培训,营造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量。培养全民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建立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组织志愿者开展垃圾分类相关示范教育活动,确保垃圾分类人人知晓、人人支持、人人参与。四是严格监管考核。健全完善垃圾治理工作目标责任制,将垃圾治理与农村人居环境考核、文明单位示范创建、年度绩效考评、机关效能建设考评内容挂钩,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及时总结推广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定期通报垃圾治理工作情况。
会议强调,垃圾治理工作任重道远,枝江市要认真学经验、找差距、补短板、抓落实,以更大的勇气、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坚决打好打赢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攻坚战,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彭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