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襄阳正文

襄阳:以海绵城市建设助力城市排水更通畅

2023-09-18 14:20:46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漫步在襄阳东津新区浩然河畔,河水清澈、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河边的绿道直通小区,似玉带式的浩然河联通了汉江、唐白河、王家河、东大沟,陈家沟等众多水系,连接了东津世纪城小区、奥体华府、盛世东津、宏泰越秀等4个大型住宅小区,服务面积约40平方公里,人口约12万人,成为东津新区城市排水的重要通道。

浩然河景观带的建设正是东津新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

作为湖北批复成立的第一个城市新区,东津新区以前瞻性眼光、国际化视野推进新区规划设计,高水平、高标准、高规格编制新区规划,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和建设。

“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中,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建设生态排水设施,充分发挥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冲作用,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东津新区建设局负责人介绍。东津新区位于2000多年建镇史的东津古镇范围内,北临唐白河、西抵汉江、东靠熊河水库、南临秦咀水库,和襄阳古城隔汉江相望。区内滚河、东大沟、淳河、陈家沟贯穿东西,浩然河、王家河纵贯南北,水利资源丰富。由于东高西低,东津古镇十年就有九年涝。

新区充分利用该优势,整修11条水系约50余公里,疏浚水系14条约46公里,水系相通,形成了纵贯东西,贯穿南北的水系联通网络。特别是在襄阳东站周边修建了3条水系,并配套建设了蓄水池、小型湿地等海绵城市设施,在遇到强降雨时,能够确保高铁站雨水迅速畅通排放。2021年襄阳市百年一遇特大暴雨中,经受住了考验,高铁站无积水。在东津新区,每隔2公里就有一条水系,发达畅通的水系保证了城市排水的顺畅及时,无内涝积水。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的需要,结合水系、重大场馆和居住小区排水实际,东津新区在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规划展览馆、科技馆、市民中心、居民小区和高铁站周边修复水系,恢复原湿地状态,加大植树造林,建设了唐白河景观公园、楚山湿地公园、华侨城天鹅湖湿地公园、儿童公园等城市绿地公园,面积近1000万元平方米,成为天然的蓄水池和水源涵养地。

在东津新区最大的商业住宅小区世纪城住区和最大的安置小区肖营住区,走入任何一个小区,就可以看见一个下沉式广场和一个池塘,他们与小区内纵横交错的雨水管网相连。在小区内楼栋之间,用排水明沟将雨水管道连接,一部分直接接入市政雨水管网,一部分接入池塘,而在流入池塘之前,雨水会流入一组用细沙和绿植组成的小湿地,再流入池塘。池塘和下沉式广场在雨季时承接一部分水源,另一部分水源随着市政雨水管网就近排入河流水系,让小区雨水排的快排的干。这样的社区在东津新区随处可见。

近年来,东津新区同步建设雨污水管道400余公里,实现了建成区全覆盖。纵横交错的雨水管网就近与水系连通,雨水可以沿着雨水管网快速的排入湿地、沟河池塘,补充地下水,滋润着东津这片热土。

漫步在城市的道路上,你会发现在人行道上,铺的是透水砖,而道路向两旁的绿化带倾斜,让雨水能快速地渗入地下和排入路旁的绿化带。东津新区在规划建设城市道路时,充分考虑到排水和蓄水,在道路行车道上设置雨水排水口,在人行道上设置透水砖,人行道和绿化带有一定的倾斜,绿化带内设置小型湿地系统,起到排水和涵养水源双重作用。近年来,建设道路绿化带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不仅成为城市的景观,更是城市水源涵养地。

以海绵城市理念推进东津新区建设,不仅彻底解决了这一区域因东高西低带来的洪涝灾害,而且实现了新区开窗见绿、出门见景、活水进城、水绿交织、水城交融的良好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