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守正创新优服务 追赶超越争一流
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襄阳市城管执法委以机制创新推动管理提效、以作风转变驱动工作提质,城市管理工作总体呈现“全省走前列、汉江流域当排头”的良好态势。襄阳市在全省第二次城市管理暗访考评中排名前三,“一网统管”建设经验被省住建厅简报推介,并作为全省唯一代表在住建部作交流发言,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国76个大城市中排名第40,位居汉江流域第一,市城管执法委被评为全市“七五”普法工作表现突出单位,被推荐为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先进集体。
一、创新工作机制,城市治理更高效。一是首创警城联动机制。按照“优势互补、联勤联动、集中攻坚、保持常态”原则,开展公安、城管联合整治不文明行为行动,有力破解城市管理执法难、取证难等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产生了1+1远大于2的工作效果。警城联动后,累计整治清理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57000起,其中行政处罚590余人,处罚金额32000余元。二是优化上下联动机制。整合市、区、街道城管、环卫力量,市一级包区、区一级包片、街道包路段,全员“马路办公”,向一线充实工作力量。将市一级城市管理检查考评范围向从区级向街道延伸,每季度公开发布“红黑榜”,奖优罚劣,提升考核精准度,调动了基层工作积极性。三是完善共建共治机制。找准切口,创新方式,拓展渠道,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唱响城市管理“大合唱”。开展“车窗抛物”有奖举报活动,抖音播放量达700余万,收到举报线索1019件,审核通过有效线索445起,处罚250余起。推广城市管理问题“随手拍”,受理市民举报市容事件19000余件。举办城管执法开放日、城市管理进课堂等活动,发动广大市民支持、参与城市管理,真正实现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
二、下足“绣花功夫”,城市面貌更靓丽。一是优化环境秩序。开展“水洗襄阳”行动,以“亮边亮线、路见本色”为目标,洒、冲、洗、扫、收一体作业,提升市区道路清扫标准和频次,日保洁面积3200余万平米。整治“顽瘴痼疾”,清理游散摊贩72000余起,规范出店占道60000余起,施划“三车”停放线56000多米,规范乱停乱放非机动车约47500余辆,抽查工地、消纳场1366处(次),查处建筑垃圾类违法行为68起。二是推进垃圾分类。筹备召开多次全市性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会议,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对各城区现场检查督办100余次,印发检查通报9份;组织开展垃圾分类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等宣传活动980余场(次),宣传教育群众120万余人(次);强化垃圾收运处理力度,市区共收运处理厨余垃圾2900余吨,餐厨垃圾3.7万余吨,其他垃圾40.5万吨,处置焚烧飞灰1万余吨;11个省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社区、51个市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创建工作取得较大进展,180个垃圾分类示范投放收集点升级改造工作基本完成。襄阳市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国排名持续争先进位。三是装扮城市形象。国庆节前,市、区两级城管部门在市区跨江桥梁、高速路口、主次干道升挂国旗2万余面。节日期间,面对风雨天气,快速应急响应,每日组织人员开展网格化巡查,清理、舒展国旗3000余面,维护了国旗尊严。国庆期间,襄阳市容环境面貌受到各地游客普遍赞誉,城市美誉度得到提升。
三、坚持系统施治,城市运行更安全。一是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全国自建房安全整治为契机,大力开展违法建设专项治理“百日攻坚”,全市共拆除违法建设2167起、45万余平方米,其中拆除自建房违建、老旧小区违建、铁路沿线违建、占压燃气违建、大型户外立柱广告等1271起、26万平方米,消除一批安全隐患。在拆违控违工作中,没有发生一起群访、滋事现象。持续做好环卫设施消杀和环卫队伍安全防护工作,组织城管系统党员干部参加“双报到”活动,筑牢疫情防控防线。二是保障生态环境安全。推进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设施建设,建成襄阳恩菲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改项目和襄阳火石山生活垃圾处理场地下水污染防治治理项目主体工程,枣阳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投入运行,谷城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保康县生活垃圾外运集中焚烧处理等项目启动建设,襄阳武安环保能源发电厂项目有序推进。市、县、镇、村全覆盖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基本建立,全市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三是保障汉江水环境安全。坚持宣传发动、制度规范、执法管理同时发力,与市直部门、各城区紧密联动,持续开展“汉江禁渔”和沿江市容环境整治工作,累计劝阻水源一级保护区游泳行为1200余起,劝离沿江洗衣、洗车行为390起,劝离各类游散摊点290余起,取缔违规垂钓行为67起。通过“严管+长管”,市民水环境保护意识明显提升。
四、推进“一网统管”,城市管理更智慧。一是推进应用场景建设。立足现有条件,进一步整合数据资源,引入智能算法,推进完善市容、保洁、垃圾、渣土、公厕、违建等应用场景建设,开发上线环卫设施巡管、环卫作业监管、违法建筑治理等政务微信轻应用,助力解决群众身边的市容环境问题。市容场景建成后,仅视频自动抓拍、识别市容问题已达6万余件,让处置跑在了投诉前。二是再造事件处置体系。全面推进数字化城管系统与市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事件交互枢纽深度对接,围绕“高频事件、联勤联动、融合指挥”三大类别,厘清部门职责边界,梳理118项城市管理事件导入城市运行事件库,推进构建了智能发现、自动派单、现场处置、线上评价的事件处置新流程,处置城市管理问题11万件,处置效率较以往提升1倍以上。三是开展大数据分析。打通12345热线数据线上获取渠道,聚焦城市管理高频事件、突发事件群众诉求,在“市容秩序”“环境卫生”“夜间施工扰民”五大领域开展综合分析,印发数据分析报告63份,为精准服务群众,提前解决各类苗头性、突发性问题提供数据支撑。
五、办好民生实事,群众生活更便利。一是持续增设“车位”“厕位”。以解决市区公厕结构性不足问题为导向,新建改建公厕19座,市区环卫公厕总量达573座,达部颁标准,免费提供厕纸和洗手液,提升市民如厕体验。统筹协调各县(市、区)和市直相关部门,建设生态或临时停车场,全市新增机动车停车泊位9200余个,提前超额完成省定目标,有效缓解市民“停车难”问题。二是大力整治背街小巷。出台背街小巷管理标准,以市区50条背街小巷为重点,对市区背街小巷路面、市容秩序、环境卫生进行全面整治,擦亮了城市“里子”,城区背街小巷整体环境面貌得到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提高。三是支持夜间经济发展。放开市区30处区域和路段允许夜间临时出店经营,增加就业岗位700个以上,平均每家店铺月均增收8000余元,各城区依托放开区域,打造了“大虾一条街”“星光集市”等系列夜市品牌,激活了夜市经济新活力,《湖北日报》专版进行了报道。
六、强化法治建设,城管执法更规范。一是加强立法。组织修改《襄阳市市区“门前三保”责任管理办法》,起草制定《襄阳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着力提高政府规章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二是规范执法。持续推行襄阳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三项制度“763”工作法,组织开展规范行政执法专项检查、行政执法案卷评查等工作,强化执法监督。制定实施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案件回访、规范城管执法行为方案等制度,切实维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三是深入普法。先后组织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暨法治政府示范创建培训、民法典培训等专题培训,联合市委党校、厦门大学等单位分期分批举办城市建设规划和管理专题培训班,城管系统160余人参训。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安全生产月”等为契机,深化社会面普法。加强媒体宣传力度,在人民网、经济日报等中省市媒体发表法治宣传报道800余篇。四是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推行轻微违法行为首违不罚柔性执法模式,细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开展“登门提醒”“上门送法”等活动,强化源头预防。践行“721”工作法,为比亚迪产业园、东西轴线等重大建设项目配备“城管秘书”,“一对一”驻守服务,提升服务效率。取消门店招牌审批制,实行备案制,为市场主体创造宽松市场环境。
下一步,市城管执法委将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乘势而上,加压冲刺,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坚决打赢四季度收官战,为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贡献城管力量。( 陈道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