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城管委深入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
用好三字诀 用心惠民生——襄阳市城管执法委深入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
自“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开展以来,襄阳市城管执法委闻令而动、细致谋划,牢牢把握实践活动的重点重心重任,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抓起、最现实的利益出发,用好“三字诀”,着眼“全”“细”“实”,切实为基层群众排忧解难,不断提升活动质效,让“一下三民”走深更走心。
注重在“全”字上下功夫,立说立行推动全员下沉。坚持应下尽下、能下尽下原则,践行“一线工作法”,扑下身子听真话、脚上沾泥察真情,调研真问题、真解决问题,第一时间制定工作方案,召开动员大会,进行专题部署,确保全员上阵、人人担责。一是领导干部带头下基层。坚持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结合现有基层联系点制度,深入各城区城管局、包保社区、联系企业等基层一线,着力解决1至2件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联系服务1至3家企业和1至2家基层单位。二是党员干部全面下基层。市直城管系统广大党员干部结合“双报到”“千名干部进千企”等工作,深入包保社区、乡村、企业,联系困难群众、小微企业,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乡村振兴、基层党建、疫情防控、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三是结合工作持续下基层。全体党员干部结合创文工作,落实创文包保联系责任,每周对包保区域至少开展4次徒步巡察,每次巡察不少于2小时,着力在基层一线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截至目前,市城管执法委182名党员干部累计下基层408次,收集问题28件,解决问题11件。
注重在“细”字上做文章,群策群力做好社会治理。聚焦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问题,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践行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理念,从群众身边的生活环境着手,精心精细营造安全、整洁、有序、舒适的人居环境,切实提高人民幸福感。一是治理违法建设筑牢安全“防火墙”。与基层城市管理工作者和居民群众贴心交流、用心倾听,收集违法建设治理上堵点、痛点问题,以无违建小区评比为抓手,做好保障老旧小区改造、消除违法建设安全隐患、清理历史遗留违建等工作。目前,已查处违法建设858起,面积19.8万平方米。二是严查车窗抛物树立文明“新气象”。践行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联合公安部门,开展车窗抛物等不文明行为专项整治,发动广大群众参与共治,纠正不文明陋习,弘扬城市新风尚。截至目前,共收到热心市民投诉292件,并对首批办结的15起“车窗抛物”的举报人进行了奖励。三是美化背街小巷缔造“幸福路”。坚持点面结合、分类施治、协同联动、共同缔造的理念,按照示范引领、整体推进的原则,以市区50条背街小巷为重点,在市区全域开展背街小巷集中整治工作,围绕环境卫生、市容秩序、交通秩序、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五个方面12项任务,全面提升市区背街小巷软硬件环境质量。
注重在“实”字上见成效,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厚植为民情怀,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良心,多措并举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以赴推进各项民生实事项目落到实处。一是优化布局解决“如厕难”。着力破解中心城区公共厕所结构性不足问题,启动新一轮公厕建设工作,科学布局,加大老城区和老旧小区公厕建设力度,优化公厕设计,完善公厕功能,规范日常管理,让每一座公厕成为文明城市创建、展示城市形象窗口进一步缓解市民“如厕难”问题。截至目前,既定30座公厕目标,已完成新建31座、改建12座。二是久久为功缓解“停车难”。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停车难”问题,坚持以办实事、解民忧、惠民生为导向,把城市公共机动车停车泊位建设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持续发力,积极发挥牵头、协调作用,持续督导各地、各部门全力推进公共停车场新建工作。2022年全市已新增机动车停车泊位6804个并投入使用,极大缓解了市区停车压力。三是合理施策解决“经营难”。为缓解因宏观经济和疫情影响,对餐饮行业部分市场主体经营造成的经营困难,经广泛走访、调研论证,迅速回应商户和市民诉求,放开市区30处路段和区域发展夜市经济,指导各城区结合群众需要,合理设置便民疏导点、夜间临时出店经营点位750多个,增加就业岗位6000个以上,平均每家店铺月均增收9000余元,营造了特色鲜明、百花齐放的夜间消费环境,满足了市民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为经济复苏按下“快捷键”,增加了城市“烟火气”。
下一步,市城管执法委将以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充分发挥城管职能,持续深化“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为基层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曾研、刘金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