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康:探索两网融合 推进垃圾分类 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保康是襄阳市唯一的全山区县,是全国文明生态示范县,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亮的底色是绿色。近年来,保康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面实施“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积极探索生活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有效推进垃圾分类,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取得新成效,为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增添底色。
提升总体思路。在统筹规划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时,明确提出了“抓两端、攻中间、改习惯、建机制”的总体思路。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该县紧紧围绕总体思路,深化提质,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双向发力,提质增效。
抓好两网融合。因地制宜,“两网融合”,是保康县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一项重要举措。该县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实现可回收物的最大资源化利用。全县推广店垭镇、黄堡镇生活垃圾转运站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中心配套建设、运行、管理模式。一是布好村级网点。紧扣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化关键点,建设村级垃圾分拣站,主要功能包括可回收物分拣区、易腐垃圾堆肥房、杂物处理池、有害垃圾收集点和工具房。由生态环境管护员负责统筹村级垃圾分类和管理,把控好源头分类减量第一关,当好“守门员”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村级“联络员”。二是推行镇级再生资源市场化运作。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12座镇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中心,全部采用市场化模式运行管理,规范“摇铃铛”的废品回收行为,统一由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公司回收、精分、打包、储存、销售处理,酒瓶、布料等低值可回收物由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建立一站式服务网络,进一步优化服务,采取公司主动下村收购、村级联络员和群众自行交售方式,做到应收尽收、应分尽分。乡镇政府定期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中心进行监督考核,兑现奖惩。通过“两网融合”,让群众认识到废品回收就是垃圾分类,废物利用就是资源化利用。通过“两网融合”,有效促进了废品回收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三是提升县级处置能力。相继开工建设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着力补齐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短板,进一步提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能力。
用好三支队伍。一是发挥环境理事会模范作用。积极探索村民自治,发挥有威望的老党员、乡贤能人的模范作用,成立村环境理事会,负责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指导、监督、考核等工作。通过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现场会、屋场会,密集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研究制定生活垃圾治理有偿服务收费标准,专款专用,规范管理,定期公开收支情况,主动接受村民监督。二是管好生态环境管护员“关键人”。全县推行“四员合一”后,全面开展县、乡镇、村三级培训,让生态环境管护员成为垃圾分类的“关键人”,当好垃圾分类宣传员,用通俗易懂、接地气的群众话语面对面宣传垃圾分类;当好监督员,监督群众开展垃圾分类,做好环境卫生、庭院绿化等工作;当好指导员,开展面对面、点对点上门服务,手把手教会群众如何分类。三是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先锋作用。充分利用县、乡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网络建设,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广泛宣传垃圾分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不断提高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积极性,更好激励群众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环境整治,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助力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