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闯出新路
近年来,咸宁市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基本构建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全链条体系,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效应逐步显现。日前,2023年全省第一轮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暗访考评,该市在全省17个市州中排名第二。
一是创新精准分类模式。统一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标准,推行生活垃圾干湿“两分”法(易腐垃圾、其他垃圾),创新123(一坑、两桶、三上门)生活垃圾分类模式:“一坑”指将厨余(易腐)垃圾投放至堆肥坑、沤肥桶、堆肥桶就地处理,进行生物降解资源再利用;“两桶”指每户配备两个垃圾桶,分出干垃圾和湿垃圾;“三上门”指保洁员(收运员)定时定点上门收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该分类模式简便易行,村民记得住、分得清、反响好,用低成本优化投放收集方式,有效破解“混收混运”难题,助推垃圾精准分类。以熊家湾试点为例,推行123模式后,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达100%,参与率达95%以上,生活垃圾减量达40%以上。
二是完善闭环分类体系。
全链条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将垃圾分类与农村日常清扫保洁工作融合,统一管理队伍,理顺运行模式,按照“每个自然村至少一名保洁员”的标准配齐保洁员,保洁员既是垃圾分类员,又是宣传员、督导员,在日常保洁的同时,定时定点上门收集村民生活垃圾,解决分类工作难以持续、清扫保洁和垃圾分类重复投入等问题。在每个乡镇建立垃圾中转站,根据服务区域、人口和垃圾产生量,合理布局和配置车辆584台,配备专职管理员200余名,对入站生活垃圾实行二次分拣,杜绝混收、混装、混运,村组收集的低值可回收物预约再生资源回收公司回收卖钱,用于补贴农村保洁员,有害垃圾统一由湖北汇楚危废处置中心上门收集处置。科学布局末端处置站点,目前全市建有2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1座水泥窑协同处置设施,2座生活垃圾填埋场,可日处理其他垃圾2385吨。2023年1-6月,该市日均收集处理城乡生活垃圾1829吨,其中日均焚烧处理(含水泥窑协同处理)1381吨,焚烧占比达到75.5%,全部无害化处理。
三是健全长效分类机制。运用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建立“党委主导、政府牵头、专班推进、乡镇负责、部门协同、村湾主体、群众参与”工作格局,上下一级抓一级,一杆插到底。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垃圾分类处理机制,完善垃圾清运处理基础设施,形成城乡一体的县域“体内循环链”,解决农村人口分散难题。建立多方参与”的投入机制,运用“县级奖补一部分、乡镇筹措一部分、乡贤捐献一部分、群众收取一部分、社会力量投入一部分”的方式,切实解决农村垃圾分类资金紧缺难题。同时,建立“考核评比”的引导机制,按照“月督查、季考核、年评比”的考核办法,对各县市乡镇、行政村垃圾分类和农村垃圾治理工作进行考核检查并全市排名通报,目前,已通报4期,各县市区对通报的问题积极整改,整改率100%。(张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