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系统综合治理 打造幸福淦河
淦河发源于大幕山南麓,干流穿咸宁城区而过,经斧头湖汇入长江,全长76.6公里,是咸宁人民的“母亲河”,长江的重要支流。2018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咸宁城区每天大量生活污水直排淦河”。咸宁市以问题整改为契机,推动淦河流域系统治理,2022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指出,“通过系统整治,淦河5条支流全面消除黑臭,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率大幅提升,淦河流域水环境明显改善。”咸宁也先后获批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全省海绵城市示范市,市民满意度超过90%,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加。
一、坚持问题导向,推动真改实改彻底改
(一)高站位整体谋划。2020年以来咸宁市委书记、淦河市级河长孟祥伟先后12次徙步巡查淦河,为淦河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把脉问诊。市委、市政府站在确保“一江清水东送”和长江流域安全的政治高度,连续多年把淦河流域综合治理、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样板”工程持之以恒强力推进。
(二)高规格强力推进。咸宁市委、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职责明确的协同推进机制,按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将问题整改任务分解落实到责任单位及责任人。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规划单位及第三方咨询机构,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院、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等国内知名企业作为为设计及施工单位,制定了《咸宁市淦河生活污水排放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提出了硬质河道生态化改造、河床优化、生态滤池等一系列创新技术措施,形成咸宁特色技术路线,因地制宜解决水环境问题。
(三)高质量整改销号。针对“咸宁城区每天大量生活污水直排淦河”问题,以16个直排口整治为突破口,2019年10月全部实现截污纳管,削减直排淦河的日污水量约1.37万吨,2019年12月该问题整改通过省级销号验收。
二、系统综合治理,统筹治污治水治黑臭
(一)针对病灶辩证施策。全面摸清污染源,构建了灰绿结合的淦河系统治理体系,全面提升水环境治理。一是补齐短板,提升厂网效能。科学推进管网诊断,有效解决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和扩建用地有限的问题,全面提升城市污水处理效能。二是追本溯源,整治面源污染。积极开展城镇生活垃圾综合无害化处理工作,有效控制水体污染。三是生态示范,开展“清河行动”。以咸宁市淦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工程EPC项目、双峰路片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巨宁大道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等项目为重点,开展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和生态修复,打造优质生态示范段。四是灰绿结合,建设海绵城市。系统布设海绵设施,以贯彻海绵城市理念,从源头到末端,综合性、系统性地改善城市水环境和内涝问题。
(二)全域全线系统治理。坚持既治标又治本的原则,打破城市建成区的局限,采取全线、全流域系统治理,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的治理思路,从“点—线—面”着手,流域综合治理、污水治理、垃圾收集处理、面源清理、海绵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等一体推进,防止污水流入斧头湖和长江。近年来,治理河道37.7公里,新建截污管网117公里,新建生态示范段4.3公里,清淤9.8万立方,新建污水提升泵站7座,实现了以点带线破面的整治新途径。
(三)统筹推进提质增效。坚持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追根溯源、综合施策、协同推进,累计投资29.4亿元,全力推进生态淦河、美丽淦河、幸福淦河建设。以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为契机,划定全省三级流域淦河流域片区,面积约2351平方公里,正在高标准编制淦河流域空间发展规划。投资1.5亿元实施淦河“一河两岸”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1条滨水绿廊,3段特色水岸,6大景观节点。目前,淦河5条支流全面实现消除黑臭目标,形成了黑臭水体治理“咸宁模式”,上报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顺利通过了国家、省级初审,2022年咸宁市水环境治理工作获生态环境部表彰。
三、完善体制机制,确保水绿水净水长清
(一)巩固治理成效,探索长效机制。建立了科学的监测监控体系,依托智慧长江项目,在淦河沿线建了30个微型自动监测站,24小时“天、地、空”监测水质变化、水源监管。出台14项保障水体长治久清的制度文件,对排水相关工程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建立淦河垃圾打捞和清运长效机制;构建全周期监管平台,建立定期监测和信息公开机制,加强对市政基础设施运行管理,实现“三分建设,七分监管”。2020年9月,淦河成功入选“湖北省幸福河湖示范”。
(二)建立常态化考核机制。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纳入市政府的年度综合考核目标,考核结果与财政“以奖代补”资金、干部实绩和任用挂钩。同时,突出源头防控、过程管控、全程监控,严格执法监督,对因失职、渎职导致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滞后、完不成任务、达不到治理效果的,严肃追责问责。
(三)建立多元化筹资机制。通过向上争取一点、地方投入一点、土地收益贡献一点、专项计提筹措一点、发行专项债券弥补一点、社会资本参与一点等方式,统筹中央预算内投资、政府债券项目、PPP模式,推进项目建设和运营,符合政府财政承受能力的同时避免形成政府隐性债务。同时按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原则,市、区分别承担后续运营维护,全力保障后期营运资金,防止重建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