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民心工程暖民心 旧址“新”家好风景
“轰隆隆,轰隆隆……”近日,6辆排列有序的运输车满载着热气腾腾的沥青混合料,依次卸入摊铺机的宽阔料斗,黑色的沥青路面在摊铺机后面逐渐形成、延伸,压路机随即跟进反复碾压,通山县老交通法院老旧小区改造现场一片繁忙景象。
“看这现场作业进度,我估摸用不了一天就能完成小区黑化。” 80多岁的冷老先生饶有兴致地看着摊铺机作业,不时还指点一二。嘴里还不时念叨着:“感谢党的好政策,没想到在小区住了30多年,还能看到施工改造,如今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期待崭新的出行环境。”
老旧小区改造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更是基层治理水平提升、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程。自2019年全面启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以来,通山县坚持把老旧小区改造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重要载体,按照“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多元共建、建管并重”的原则,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走深走实,有效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
“多元式”参与,让“组织领导”显“硬核力量”
“我们都是老住户,在小区住了30多年。前几年,看到电视上有些地方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很是羡慕。从那个时候起,我们小区的居民天天盼星星、盼月亮,总想着我们小区什么时候能够改造。”谈起以前那段“盼望史”,周月玲心情不能平静。 “2021年,老旧小区改造的春风吹进莲花小区,小区变化一天一个样,现在环境彻底改善了,我们的心情也变好了。”周月玲笑着说。
日月更迭、寒来暑往,在城市变迁中,一些住宅小区由于建筑年代较早、配套基础设施落后、居住环境“脏、乱、差”、公共服务缺失等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品质,成为城市发展的短板和人民群众心中的痛点。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作为一项以“新”换“心”的民生工程,通山县高度重视、高位统筹“老旧改”工作。早在2019年改造之初,通山县成立了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分管常委、分管副县长担任副组长的高规格老旧小区改造领导小组和项目申报、调查协调、规划测量、违建拆除、项目建设5个工作组,研究制定了老旧小区改造实施方案。在全县高规格领导小组领导下,以住建部门为牵头,其他单位(部门)各司其职、履职尽责,广大干部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社区工作者、业主委员会成员积极行动、共同努力,志愿者、热心群众自发参与、主动加入,多方齐心合力,系统推进老旧小区改造。
从寒暑到春秋,3年来,通山县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2021年11月,在通山县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新一任县长刘子恒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2年改造老农机公司等16个老旧小区,涉及8个具体项目。2022以来,通山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调度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进展情况,住建部门狠抓工作落实,以实打实的举措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让广大群众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增强“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菜单式”改造,让“问计于民”成“决策标配”
老旧小区改造,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改不改?改哪里?怎么改?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千头万绪,如何破题?
“小区缺什么就补什么,群众需要什么就完善什么,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通山县住房保障管理办公室负责人阮开兵介绍说,在改造前期,按照“三轮入户听民声”的办法,累计发放《征求意见表》1.2万余份、召开座谈会58场,详细记录小区存在的痛点和难点问题,统筹考虑居民用电、停车、排水等现实需求。
“进出小区的这个大坡一旦遇到大雪、结冰天气,老人家根本不敢出门,怕摔跤。”2021年,在老交通法院小区,现场老人的一句话引起了项目工作专班高度重视。问计于民、聚智成策。经与群众一致沟通后,确定在斜坡的一侧新设计一排楼梯,并纳入设计方案中,有力保障雨雪天气居民出行安全。
时间转眼来到2022年3月20日,虽然是周末时间,但位于凤池社区木材公司小区(属财源小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内,机声隆隆,工人往来穿梭。一栋栋住宅楼前,路面已开挖,正在进行雨污分流施工。而在该小区的入口处,一块《老旧小区改造信息公示牌》非常醒目,上面列有包括雨污分流、管线下地、外墙出新、划设停车位等改造设计概况。
“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居民的空间需求和体验放在首位,特别是在改造设计阶段,将吸纳群众意见建议作为重要环节,并引导居民全程参与其中。”通山县住建局党组成员李名望表示,面对群众不同的需求,在反复听取群众意见、实地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多次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最终敲定对小区道路、绿化、停车位等进行改造,同时配套雨污分流系统。目前,老造纸厂、民营小区等一批已竣工完成的项目,从改造情况来看,效果比很好。
从政府“送餐”,到居民“点菜”,实现了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的转变,真正做到改造前问需于民,改造中问计于民,改造后问效于民,让苦于小区“病症”的居民们喜笑颜开,纷纷发自内心竖起了大拇指。
“民主式”监督,让“公开透明”促“提质增效”
自来水管材、新型玻璃钢化粪池、透水砖、真石漆、还原树脂瓦……在水岸花园改造施工现场,指定堆放场内的材料明晃晃地“晒”在群众眼皮底下。“这是为了方便群众监督,设置的老旧小区改造材料露天堆放场,施工材料‘晒’得清楚,我们看得明白,这心里才能更踏实。”居民王大娘笑着说。
老旧小区改造,点多面广,既要保证“面子好看”,又要保证“里子提升”,并不是件容易事。全过程接受群众建议、群众监督,是通山县老旧小区改造的一大特色。在施工过程中,通山县住建部门立足居民根本利益,把监督贯穿于工程建设中,派专员督办施工单位项目进度、工程质量。同时,充分尊重民意,扩大居民的知情权,每个项目邀请2-3名居民(党员、群众、人大代表等组成)代表参与,共同把关工程质量、工程验收,对各环节整治过程及内容进行检查评价,对不符合验收标准的改造内容责令改正,待整改合格后重新予以验收,保证改造工程质量,确保把民心工程真正打造群众的放心工程。此外,在资金管理上,通山县严格按照《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等规定加强项目资金管理;按照基本建设程序,遵循“按计划、按合同、按进度”的原则拨付项目资金,确保让每一笔资金都经得起时间检验。
“幸福式”体验,让“老旧房屋”变“华丽转身”
“开席喽!”2021年中秋佳节,随着一声吆喝,老造纸厂小区的百家宴正式开席,长条的桌子上摆满了各种美味佳肴:茄子炒辣椒、板栗汤……放眼望去,烹、炸、卤、酱一应俱全,荤素搭配,种类丰富。居民们围坐在一起楼下广场上,共同品尝美味菜肴,诉说家长里短,整个百家宴洋溢着和谐氛围。而在此之前很长一段时间,“脏、乱、差”曾是小区的代名词,房屋老旧,路面破损,垃圾随意丢弃、车辆停放混乱等一系列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影响小区居民生活质量。2019年4月,通山县对城区范围内2000年底前建成的符合改造条件的城镇老旧小区进行摸底。同年5月,老造纸厂被纳入第一批老旧小区改造计划。经过一年多时间改造,老造纸厂小区脱下了破旧的“外衣”,映入眼帘的是平整的沥青路面、整齐的停车位、新增的景观绿化、“刷新”后的外立面......旧房焕发了新颜,广场场地也宽敞了,才有了居民在一起共度中秋佳节的机会。
老旧小区改造,让幸福在居民家门口“升级”。通山县不断加快推进县城建成年代较早、失养失修失管、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社区服务设施不健全、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住宅小区(含单栋住宅楼)改造,并编制了《通山县2021-2025老旧小区改造专项规划》,重点改造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对2000年后、2005年前建成的,且居民改造意愿强、参与积极性高的城镇老旧小区,根据实际情况实施改善提升。
在改造过程中,通山县还坚持先拆后改,由县政府办牵头,组织城管等相关部门强力实施“铁拳行动”,无偿拆除各类违章建筑50余栋(处)、5000余平方米,拆除了老旧小区的“肠梗阻”,拆开了小区改造的公共空间,拆出了居民的信心和决心,为老旧小区改造扫清了障碍。在巩固改造提升成果、持续激发小区活力方面,通山县紧扣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主线,坚持“三分建,七分管”,按照“居民自治”与“改造提升”双同步的原则,建立了社区居委会、小区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联动协同机制,并组建“社区大党委”,深入开展“共建共驻”活动,严格落实“双报到、双报告”制度,通过居民自治、物业企业专业管理、“菜单式”管理三种模式,使管理实现从“靠社区管”到“自治共管”的转变。不仅解决了改造后期管理难题,还对探索开创社区治理现代化体系进行了有益尝试。
“1、2、3、4.......”三年来,通山县一个又一个老旧小区喜脱“旧衣”,淡妆浓抹,旧址“新”家风景无限,让“老”居民乐享“新”生活。(阮彦杰、汤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