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咸宁正文

咸宁:市城管委深入包保社区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

2021-05-31 17:08:22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把一件件实事办到居民心坎里

——咸宁市城管执法委深入包保社区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

咸宁市咸安区永安街道办事处西大街社区属于老旧社区,大部分基础设施和房屋都建于上世纪,基础设施落后,过往脏乱差现象比较普遍;永安街道办事处东门社区地处城乡结合处,也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治理问题。

学党史,办实事。咸宁市城管执法委作为西大街社区第二、三网格和东门社区第六网格包保单位,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和创文固卫工作,针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居民居住环境,常态化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

如今,道路干净整洁了,小游园建到了家门口,旱厕拆除建起新公厕,“失明”路灯亮起来了……把实事办到居民心坎里,换来的是包保网格的旧貌换新颜,让群众发自内心地说共产党好。

家门口建小游园

5月25日下午,笔者来到西大街社区水塔小游园探访。该小游园以水塔为中心,这座富有年代感的建筑留住岁月的痕迹,四周空间开阔,房屋林立,树木和景观带围绕,生机盎然,漫步其中,时代的声音似在耳边回响,幸福美好生活映在眼前。

沿着石砖台阶拾级而上,进入水塔,可见内部已翻修一新,形成两个公共活动空间。水塔顶部用槽钢制成,让公共活动空间颇有剧场的气势。“以后也可以在这里举行室内活动,空间大,敞亮。”社区网格员张细秀说。

“以前根本不存在什么小游园,水塔早已废弃,围着水塔一圈都是居民的菜地。”社区网格员沈霞说。透过几张改造前的老照片,笔者看到,现小游园一带曾破败不堪,地面长满青苔,周围都是菜地,水塔墙边荒草丛生,通往小游园的坡道水泥台阶破损严重。

79岁的朱爹爹居住在水塔小游园旁,以前他家也种有菜园,得知要打造小游园,他当即同意清理了菜地。“水塔于1965年建设,当时用于蓄水,现在可以说是文物。这是党和政府给市民造福,小游园做得非常好,老人有了活动的场地,我十分满意。”朱爹爹笑着说,他算是小游园的半个施工员,在小游园建设过程中,他经常提建议。

市城管执法委相关负责同志介绍,为美化居民生活环境,保留城市记忆,该委投资100多万元打造水塔小游园,在保留水塔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加固,整理水塔周边环境,打造绿化景观,既为社区提供了党支部建设阵地,又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据悉,该小游园计划近期组织验收,随后交付社区投入使用。

人居环境大提升

谈起西大街社区第二、三网格的变化,网格员张细秀和沈霞说得最多的是,“干净多了,完全变了一个样”“这比以前不知道强多少”“这多亏了市城管”。

在西大街社区第二网格靠铁路线,曾有一条露天排污沟,粪便、垃圾、污水等排入,臭味难闻,距离最近的房屋仅几十米,周边居民饱受困扰。随着市城管执法委对排污沟进行清理,铺设水泥沟盖板,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沿着铁路线往前走,一处山体护坡映入眼帘,这里以前垃圾遍地、杂草丛生。现在随着环境的改善,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明显增强。

因家中无厕所,旱厕又恶臭味难闻,曾经,如厕是西大街社区老居民区不少居民的烦心事。市城管执法委对西大街社区5座旱厕进行拆除重建,为居民解忧。如今,走进公厕,干净明亮,冲洗设施、洗手设施一应俱全。

在西大街151号巷道,原来,巷道地下有一条明沟用于排放生活污水,而水泥盖板破损严重,不能完全遮盖。市城管执法委组织实施雨污管道、盖板改造,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在巷道内安装了路灯,让居民夜间不再摸黑出行。

“没有污水管网,污水就往路面上流,不仅脏,还臭。”居民王先生说。据悉,市城管执法委先后完成西大街社区包保网格内2处污水管道改造,铺管约60米,水泥沟盖板60余米,增加检查井4座,并计划于2021年底前再铺设一处长约150米的污水管网,彻底解决网格内露天排污沟堵塞,污水横流、臭气难闻问题。

西大街是咸宁市第二小学所在地,还是居民密集区,但该道路破损较为严重,给居民出行带来了不便。市城管执法委对该道路进行刷黑,还居民畅通的出行环境。目前,该委统筹协调,已修复硬化、刷黑升级西大街社区破损路面3000余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社区居民的出行条件。

“近几年来,市城管执法委为我们社区办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事、实事,我们社区居民都非常感谢他们。”西大街社区党总支书记高林昌点赞道。

畅通平安回家路

从市区车站路进入东门社区六组,车行驶在刷黑道路上平稳无颠簸,路面干净整洁。以前,这里的道路虽是水泥路,但时间日积月累,出现破损情况,看着路面破损了,一些居民也更不爱惜了,乱扔垃圾的现象较为常见。

“路面刷黑,这都得益于市城管的大力支持。”东门社区六组妇女组长徐细元说。“现在路刷黑了,这么漂亮,居民们都很高兴,也不忍心再乱丢垃圾,环境卫生意识有很大的提升。”东门社区负责创文、综治工作的黄维益说。

据了解,以前,东门社区部分村组路灯照明设施缺失,已有路灯也因年代久远,存在设备损坏、亮度不够等问题,这给居民日常生活及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

为此,市城管执法委对增设路灯一事进行安排部署,市市政管理处组织市路灯管理服务中心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对现有路灯存量及计划新增路灯布局进行查勘。期间,多次与社区沟通,反复确认新增路灯区域的合理性及必要性,确保每盏路灯做到物尽其用。随后,经市城管执法委协调沟通,路灯实现并网。

“现在关键部位都有了路灯,村组里没了照明死角。而且路灯并网,我们居民不用出电费,共产党的政策真好。我们再也不用黑灯瞎火地外出了,可以安心出行了。城管真为我们做了件大好事啊!”社区居民高兴地说。

与此同时,市城管执法委购买垃圾桶100个赠送给东门社区,解决了垃圾乱丢乱放问题,并帮助清理该社区水塘垃圾、淤泥等。人居环境提升了,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增强,“我们虽然住在城乡结合部,但一点也不羡慕城里人。”

志愿服务我先行

绿化带里的残留垃圾隐藏比较深,城管志愿者就用双手清理;牛皮癣广告高高地贴在墙面上,城管志愿者就用铁锹铲;废弃物太重,城管志愿者就几人合力搬……每月,市城管执法委组织党员干部百余人,前往西大街社区二、三网格及东门社区第六网格,开展“香城义工·清洁家园”活动。

通过城管志愿者驰而不息的努力,包保网格基本看不到了垃圾死角。“我记得,12月大冷天的时候,我们都在家烤火,不愿出门,城管却主动上门来帮我们做卫生。”社区居民何师傅说。“现在大家卫生意识都强,我只要在家,都会把自家门前扫一扫。”社区居民李女士说。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我知晓、我参与、我奉献。”城管志愿者还走进居民楼,向社区居民发放《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倡议书》《咸宁市民文明公约》2000余份,亮明身份征求居民对创建文明城市的意见和建议。

市城管执法委还联合西大街社区,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宣传有奖问答恳谈会活动,以寓教于乐的形式让社区居民了解创文的意义,积极参与其中;为社区争取宣传经费,在包保网格醒目地段围墙上设置创文宣传标语,实现“驻足可观、抬头可见”。

体温测量、入户宣传、登记调查、购买生活物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疫情防控关键时刻,市城管执法委党员干部下沉西大街社区值守,亮身份、践初心、比作为,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瞬间:党员干部主动请战,坚守岗位到深夜;担起社区物资配送员,用行动打通服务居民最后一公里;自掏腰包购买生活物资,用爱心温暖独居老人……

市城管执法委表示,将督促城管系统党员干部积极落实“双报到、双报告”制度,做好常态化下沉社区工作。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进一步解决居民反映强烈的问题,积极争取项目,通过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居民居住环境;帮助社区研究制定具体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措施,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开展文明宣传引导;进一步深入开展“香城义工·清洁家园”活动,建立常态化卫生保洁机制,让广大居民共同爱护环境卫生,扮靓美丽家园。(赵丽红、陈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