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40年收藏140余万卷城建档案 利用微缩胶片可保存百年
40年收藏140余万卷城建档案 利用微缩胶片可保存百年
在这里记录江城岁月变迁
“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曰牌子,经削木片若牌故也,存贮年久者曰档案……”这是1707年,清代杨宾在《柳边纪略》中关于档案名称的论述。
任是这位云游四方、著书立说的学者也难以想到,300多年后的今天,涵盖武汉市路、桥、隧、房屋建筑和重要地标的140万卷城建档案,能以纸质、电子、音像等方式,同时“藏入”一座馆内。
江城最早一批工业建筑分布何处?老汉口特色里份历史渊源几何?自家房屋装修改造、加装电梯去哪寻求结构图?6月9日,正值第十四个“国际档案日”之际,极目新闻记者来到拥有40年历史的武汉市城建档案馆,一探究竟。
民生类查档排名第一
武汉市城建档案馆成立于1981年,位于江岸区台北路,1990年正式开馆对外,每年接收大量的武汉建设工程档案,并向市民提供档案利用查询服务。
随着城市建设迅猛推进,馆藏需求增大,2013年,新馆库大楼建成投用,城建档案馆发展成为馆藏档案140多万卷、图书资料3万多册、馆库大楼2.1万平方米的国家一级城建档案馆。
6月9日上午,记者到达东西湖区金潭路一侧的武汉市城建档案馆新馆。
迈入一楼大厅,数台宽屏电子查询机映入眼帘。大厅右侧为阅览区,十余位市民正在翻看档案。“我家住在鲩子湖附近,有小区占道破坏公园生态,我来查询小区的建筑历史档案。”服务台前,83岁的银发护湖队长刘婆婆拿出一叠资料,向前台工作人员寻求帮助。
记者看到,随着工作人员录入刘婆婆提供的信息后,加密索引页面即刻打开,但在检索栏里录入小区名称、路名门牌后,相关资料并未出现。
“可能是后期更名,导致相关记录缺失。”拥有30年档案管理经验的管理科科长郑方军当机立断,经数据检索“顺藤摸瓜”,该小区的原用名“浮出水面”。屏幕之上,20年前的纸质版档案字迹清晰,开、竣工日期记载明确。工作人员随即导出材料进行打印。
“加装电梯、房屋维修改造、房屋办证、居民维权、房龄证明等民生查档,一直居首。”郑方军补充说,结合近年来老旧小区改造实况,市城建档案馆为既有住宅增设电梯的利用者,提供为加装电梯进行初期设计论证所需的全套资料,减少了因需重新勘测的经济、时间成本。
2019年以来,该馆先后为滨江苑、香江家园小区等188项加装电梯提供了档案利用服务,在百姓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高精尖”让档案保存超百年
作为城建档案的检索源头,纵贯3至10层,库容140万卷的库房是档案馆的核心所在。
在郑方军的带领下,记者走进3层库房。相较屋外的燥热气温,库房内更为通透干燥。灰色的密集架一侧,档案盒摆放整齐,手摇密集架把手,密集架随之开合。
“档案保存有‘九防’——防火、防盗、防潮湿、防强光、防虫鼠、防霉、防尘、防腐蚀、防高温,一点也马虎不得。”郑方军解释,库房温度常年保持在14℃-24℃,相对湿度控制在45%-60%;安装与手术室消毒级别相当的“层流空气净化消毒系统”消毒防霉;同时,配置全楼红外线监控、视频监控、自动报警等安保设备,确保档案安全。
在防火方面,该馆引入“高压细水雾灭火”全套设备,通过高效冷却、窒息等双重灭火机理,使水形成介于液体和气体之间的一种特殊状态。“每个喷头的安装位置都经过缜密的测量,一旦险情发生,将形成一个个防护罩,隔离空气护住档案资料的同时,也能高效扑灭火源。”
在2楼信息技术科,工程师告诉记者,市政重点工程连系城市的现在与将来,需要双重备份。纸质文档通过微缩拍照机转为胶片存档;而数字存档机则可将数字档案转换成胶片。一轴35毫米胶片可存储500张文件,至少可保存100年,与原件具有同等法律效益。据悉,目前全国的城建档案馆中,只有北京和武汉两家引进。
据介绍,经过15年的基础工作,该馆档案电子化程度领先全国。目前,全馆年入库量约10万卷,馆藏140余万卷档案已经全部完成数字化加工。
大数据地图让城建档案活起来
“档案不应只是静态的存在,需要借助多种形式,使之动态、鲜活、为市民所了解。”谈到档案馆的发展,副馆长陈红梅说。
作为城市建设的记录者、收藏者,40年来,武汉市城建档案馆以如实、完整地记录和严谨、精准地制作这两条途径,留下武汉岁月变迁的印记。
2012年,城建档案馆中标武汉市水务局《武汉湖泊志》编撰工作。彼时,关于武汉湖泊的期刊论文、著作少得可怜,很多偏远湖泊的相关资料几乎是空白。为搜集资料,该馆声像编研科工作人员前往各区寻找档案、县志、地方志,并实地踏访每个湖泊,采访当地百姓,形成280余万字、8000余幅照片的资料库。而后不断精简,最终成书30万字,记录166个湖泊的倩影。
为持续发掘馆藏资源他们步履不停:打造电视纪录片《武汉里份》《武汉魅力村镇》等;编研作品《武汉工业建筑》《武汉高校建筑》《武汉文化体育建筑》等。
“未来5年,市城建档案馆还将分3期,打造武汉城建文化大地图。届时,车行武汉三镇,就能学一路的历史。”陈红梅向记者介绍,该地图将基于海量的城建档案数据,通过GIS建模技术和数据关联与映射,在数字地图集中展示历史建筑、文化社(街)区、工业遗址、江河湖泊、交通枢纽等城建文化元素的相关音频视频,实现城建档案数据的文化赋能。立体多方位的展示武汉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再现大江大湖大武汉的恢弘气势 。
40载栉风沐雨,悠悠岁月留痕。武汉市城建档案馆曾被国家住建部授予湖北省住建系统先进单位、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职工书屋”;获得湖北省城建档案先进集体、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状先进集体等荣誉。
“给老同志一份珍贵的记忆,给年轻人一份学习的教材,故而回望历史,憧憬未来。”谈到将来,副馆长陈红梅坚定地说。(马清妮、武建)
来源:楚天都市报(2021年6月11日A2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