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2020年度《武汉市水资源公报》发布
2021年3月22日,2020年度《武汉市水资源公报》正式发布。《武汉市水资源公报》按照国家统一要求、遵照相关技术大纲编发,今年是第23期;《武汉市水资源公报》客观反映向全市年度水资源情势、水环境变化状况及水环境治理的重大事项等信息,目的是进一步提高社会各界对水资源、水环境的关注,不断增强全民的节水、惜水、护水意识。
2020年武汉市水资源、水环境的基本状况
水资源量:2020年,全市年降水量1928.3毫米,折合降水总量163.79亿立方米,年降水量为1956年以来第一位,属丰水年份。全市地表水资源量112.3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6.90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15.42亿立方米。全市过境水量8907亿立方米,其中长江、汉江过境水量8793亿立方米。
河湖水体水质:2020年,全市11条主要河流30个断面纳入考核,其中27个断面达到水环境功能区类别标准,达标率为90%。全市开展水质监测的164个湖泊(张毕湖、金潭湖治理中,未监测)中,106个湖泊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标准。9座大、中型水库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46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
用水指标:2020年,全市总用水量33.86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8.41亿立方米,占24.9%,工业用水量13.01亿立方米,占38.4%,生活用水量(含公共用水)11.89亿立方米,占35.1%,生态环境用水量0.55亿立方米,占1.6%。全市年新增节水量0.62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91.2%,万元GDP(当年价,含火电)用水量22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含火电)用水量32立方米。全市用水总量、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用水效率均达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要求。
其他重要水事
2020年是武汉市发展极不平凡、极不容易、极其难忘的一年,该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时期治水方针,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克难奋进、砥砺前行,一仗接着一仗打、一关接着一关闯,取得了“防疫阻击战、防汛保卫战、排涝遭遇战、治污攻坚战等决定性成果。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有力保障了疫情期间全市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安全运行。高效完成雷神山“双水厂三水源”保障任务、8小时完成“火神山”备用水源;全力保障115家医疗机构、35家方舱医院安全供水。督促指导医疗机构、方舱医院、隔离点等600余处重点单元排水污水二次消杀,防控废水外排病毒传播风险。
2020年,武汉市成功抵御了长江历史第三流域性大洪水(长江发生三峡建库以来入库最大洪峰值75000立方米/秒)、长江汉口站历史第四高水位(28.77米),确保了江河不决堤、湖库不溃坝、城市不内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不受损失。
2020年,年平均降雨量达1928.3毫米,仅次于1954年的2057.9毫米,位列历史第二,汛期降雨量1539.6毫米,位列历史第一。武汉市全力迎战8轮强降雨,9成以上渍水风险点雨停水退,南湖等一大批历史渍水点彻底治理,强降雨期间确保了城市正常运转和高考、中考考生安全出行。
2020年,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持续治污攻坚,全力提升水质。完成了65个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并巩固成效,“三湖三河”流域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北湖污水处理厂、大东湖深隧9月通水试运行;经过综合施策,全市劣Ⅴ类湖泊数量逐年下降、显著减少,由2019年30个下降至2020年的6个,汤逊湖等重点湖泊水质稳步提升。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现代化大武汉建设新征程起步之年,是建党100周年献礼之年。武汉市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时期“十六字”治水方针,遵循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新思路,统筹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利用,统筹推进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促节水、严管水,推进治水体系和治水能力现代化,打造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努力建设世界滨水生态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