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多角度发力增亮点 全方位推进提效能
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天门绿色生态宜居宜业之城的工作部署,近年来,天门市住建局深入推进城区园林绿化建设,贯彻“一街一景、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新设计理念,优化花、树、草空间布局,实施“提绿量、增色彩”工程,大幅度增绿补绿,城市街景、路景魅力彰显,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升,2015年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2018年高标准通过省级复查。
高水平谋划,合理布局城市绿地
把城市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与城市近期、中期和长期发展紧密结合,突出本土文化,打造富有特色文化的园林绿化。一是精准定位。紧紧围绕打造“水乡园林城市”这一主线,突出茶文化、民俗文化、侨乡文化、农耕文化等天门历史文化为核心,依托城区内丰富的水系及良好的道路绿化,形成城区绿地骨架及生态廊道,打造富有江汉平原水乡特色的生态城市,先后推出“茶圣故里园”“民俗文化园”“侨乡风情园”等主题公园。在东、西湖连接段以仿古建筑、美食文化建设“蒸菜美食街”,将天门名菜展现在广大市民和游客面前,并以此连接东、西湖成一体,打造国家“4A级”景区。二是统筹规划。结合湖北省城市建设绿色发展三年行动,以带状绿地为主,以块状绿地为重点,以其他绿地为补充的布局模式,高标准编制《天门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划以滨河带状绿地形成“蓝道”,以干道防护绿带、高压走廊防护绿化带、城区内林荫道及景观道绿化带形成“绿道”,通过“蓝道+绿道”相结合的布局模式,再将其他绿地串连成体系,形成天门市较为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格局。三是合理布局。通过规划建绿、立体植绿、见缝插绿等手段,大力推进城市园林景观提升工程。对依法收回的土地优先用于城市绿化,对老城区内的违章建筑集中清理整顿,腾退土地尽可能用于绿化,解决绿地总量不足、绿地分布不均等问题。先后新建东风干渠带状公园、茶和天下游园、谌桥河带状公园、天门河滨水公园等一批公园绿地,相继启动东湖公园二期、小南湖、北湖公园等综合性公园绿地建设,建成区绿地面积逐步增大,城区绿量逐渐增加。2018年底,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3.89%、36.6% 和15平方米。
高标准推动,打造生态园林城市
以优化生态本底为抓手,持续改善城市绿化生态环境,实施“提绿量、提品质、增色彩”工程,推进城市双修项目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形象品质。一是深入开展河湖生态治理。采取湖底清淤、雨污分流、土质改良、河岸绿化、园路铺设等措施,先后实施东湖公园、谌桥河生态整治,清淤东湖公园二期土方3万方,铺设东方村污水管网78户,铺装小南湖公园花岗岩3500平方米、园路透水砖1900平方米,完成谌桥河河岸绿化。二是深入开展废弃地生态修复。通过土壤改良、地形整理、植被种植等方式,实施竟东路北端垃圾场和天仙公路中段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总投资560万元,新增绿化面积3.5万平米,通过植物的自然过渡,打造成生态自然的绿色空间,实现城市退化废弃土地的循环再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三是深入开展“色彩天门”建设。在以往乡土树种绿化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彩色树种,为城市景观增光添彩。结合城市道路改造,在南洋大道等路段新增黄金槐、三角枫等色叶乔木,丰富道路绿化层次。结合城区绿化补植、东西湖景观提升,合理配置宿根草花、水生花卉等,丰富园林景观。同时,新建花卉盆景基地,培育多个品种时令花卉,作为各道路节点的花卉储备中心,丰富植物种类,提高色叶树种的配置比例,打造多彩绿化空间。四是深入开展绿化环境综合整治。持续开展城区绿化补植、裸露土覆盖工程,对城市裸露土地、缺株死树进行统计登记,补植绿化苗木659株,补植色块3140平方米。推进植绿降尘管理。对道路行道树树池采取防尘措施,加盖树箅子、铺设透水砖,防止池土外溢。对公园、游园等公共绿地中裸露地,进行绿化补植,做到无绿化死角和盲点,无裸露泥土。
高品质实施,让市民共享绿色福祉
在城市绿化建设中,坚持打造精品绿化工程,最大限度将绿色延伸到市民身边,共享绿色福祉。一是强化工程质量监管。创新市政园林绿化工程质量跟踪督查监管机制,组建园林绿化工程竣工验收组,对2016年以来市政园林绿化工程进行现场检查,对绿化工程苗木质量、种植土、工程进度及内业资料等开展质量督查,对达不到设计要求的苗木,不予验收,责令退场,对不合格的项目不整改不验收,做到从制度层面推动城市园林绿化行业科学化、规范化健康发展。二是加大保护力度。建立长效机制,采取网格化管理模式,对公共绿地进行排查,对未经许可侵占破坏绿化成果、干扰城市绿化工作的查处曝光,联合公安、城管、园林等相关部门执法,发现一处,查处一处、惩治一处,曝光一处,让损坏绿化成果的行为没有立足之处、可乘之机。三是增加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对园林绿化科研、教育投入,不断提高职工素质水平,提升管理建设水平,加强对绿化管养市场主体的培育与规范,积极推进绿化管养招投标,借鉴发达城市先进经验,探索园林绿化管养购买社会服务,不断完善市场化的绿化管养机制,提高绿化管养的专业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