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十堰正文

竹溪: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筑牢服务群众基础

2023-05-12 10:34:15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今年以来,竹溪县城管执法局坚持把推进“大城管”机制和聚焦群众“最需求”服务相结合,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夯实城市管理执法部门的基石底座,筑牢服务群众的基层基础。

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以加强队伍建设为突破点,探索城管执法服务群众工作新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曾讲:“社区工作很重要,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很多工作都要靠社区去完成。我们要把工作沉到基层,一定要接地气,了解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盼,根据大家的需求来做我们的工作。”竹溪县城管执法局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基层工作的精辟论述精神,结合竹溪城管实际情况,以完善城管基层执法体制机制建设作为工作突破点,聚焦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场景要求,针对基层执法队伍执法装备落后、执法信息化程度不高、执法管理不够规范、专门服务场所不足、群众场景体验亟须提升等问题,积极探索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新模式,力争实现执法队伍建设标准化、管理制度化、队伍正规化、执法规范化、装备现代化、服务舒心化,以此切实回应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诉求,达到城市管理一线工作“严格执法、热情服务、提质增效”韧性要求。

全局统筹,系统推进,以打造“三化”队伍为着力点,夯实城市管理执法部门基石底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健全行政裁量基准。”竹溪县城管执法局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着力推进“三化”队伍建设。队伍建设标准化。制定《竹溪县城市管理执法局行政执法基层队伍规范化建设标准》,涵盖队伍管理、执法业务、执法保障、形象标识等内容;设定人员信息栏、政务公开板明确各大队和队员职能职责和管辖范围,配齐执法记录仪、对讲机,执法车辆,统一着制式服装和标志标识,实行基本执法装备标准化配置,保证大队执法工作需要,树立队伍正规化管理形象。人员管理规范化。制定《竹溪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行为规范》,将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城市管理综合考评,出台《执法行为规范考评细则》,细化扣分标准,明确负面禁止情形,严明执法“十不准”,利用城管督查机制,将常态化检查与专项督查、明察与暗访有机结合,强化督查纠办,全局执法人员、协管人员规范管理不断深化。学习充电常态化。组织全局城管队员常态化开展学习充电活动。聚焦政治能力提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借助学习强国、法宣在线等平台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扎实开展“破冰提能”和加强能力作风建设活动,城管队伍“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政治站位意识不断加强;聚焦业务能力提升,建立日常学习机制,制定全年学习培训计划,形成了以实战验成果,以实效促提升的良性工作态势;聚焦创新能力提升,坚持外学与内研相结合,分批组织外出学习先进地方的工作经验,结合本县实际编制了《竹溪县城市管理地方行业标准》,推进城市管理“顽疾”治理攻坚,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探索“大城管”多部门联动机制,增强了工作活力和动力。通过推进“三化”队伍建设,夯实了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基石底座,锻造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硬”的城管一线铁军,树立了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真抓实干、担当作为的良好形象。

提高效能,增强活力,以提高队伍执法为民水平为落脚点,筑牢服务群众的基层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加强基层执法中队规范化建设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要条件,是打造人民满意城市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以来,竹溪县城管执法局整合新建成规范化队伍4个,其中市容1个,市场1个,规划1个,办案1个,实现队伍工作规范化建设全覆盖,全局基层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和服务水平实现了根本性突破。服务效能提升。大队例会、台账、备勤、考核、公开公示等制度健全,内部管理持续规范;执法车辆、执法记录仪等装备配置加强,信息化、智慧化建设成效初显;“管理和办案相对分离”新型执法模式正在基层探索和实践,办案质量、管理力度、服务水平普遍提高,执法效能不断提升。打造规范化队伍以来,市容秩序全面规范、市场品质全面更新、违建治理持续深化。各大队协助局信访部门处理信访投诉矛盾160余起。办案中心查处办理各类案件49起。城市管理“721”工作法进一步深入,各大队扎实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基层活力增强。基层队伍规范化建设契合基层需求,贴合工作实际,同时直接改善了执法人员的办公条件,得到了基层执法人员的普遍欢迎和拥护,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队伍精气神得到提振,集体荣誉感增强,起到了凝心聚力作用。综合效益凸显。通过基层队伍规范化建设,队伍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增强,有力支撑了竹溪县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连续取得好成绩,在市县综合考核名次前移,执法队伍形象明显好转,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王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