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荆州正文

荆州:16人的“环卫家族”,他们想要一张同框的全家福

2020-07-29 15:45:52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鼻梁上架一副黑框眼镜,个子不高,身材略发福,走起路来有点外八字,讲起话来,不大的眼睛会眯成一条线。记者在沙市区文化宫路初见饶承勇,发现他自带幽默气质。

饶承勇是武汉拓新环境技术有限公司一名垃圾清运工,主要负责沙市区中山、崇文街道辖区主次干道垃圾上门收集工作,他和亲戚们的环卫故事要从30多年前说起。

30多年间 16位亲属陆续从渝抵荆

1986年,饶承勇的父亲饶先禄经哥哥介绍,从重庆来到沙市从事环卫工作,他的扎根,为后续家族成员们的到来埋下了“种子”。

先是饶先禄的妹妹和妹夫,接着是饶先禄的叔伯弟弟和弟媳,他们陆续来到沙市从事环卫工作,坚持用勤劳的双手支撑起整个家庭。

饶承勇当初的记忆是模糊的,他的父亲、母亲来沙市工作时,他只有4岁,一直在重庆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直到上小学时才来到父母身边。父母太忙,没有时间陪伴,他就天天和动画片黏在一起,眼睛早早出现近视。饶承勇聪明、调皮,向往外面精彩世界, 14岁时便迫不及待外出“闯天下”。

就在他“闯天下”的那些年,他的表哥及表嫂、表哥的大舅子及媳妇、表哥爱人的弟弟及媳妇等亲属都在父亲的影响下,来到沙市从事环卫工作。

在外闯荡的饶承勇,将聪明发挥到了极致。从浙江绍兴一个工地的瓦匠,到成为施工技术人员,他的进步是迅速的,他自学掌握了看施工图纸技能,还能现场指挥大家如何安装。

不过,他有更深的牵挂在沙市。

2016年腊月,他回家过春节,看到更加年迈的父亲、母亲,尚且年幼的女儿,一个大胆的想法蹦出来:我要回沙市工作,天天陪在亲人身边。

父母同意了:回来也好,外面开销大,回来稳定。

就这样,饶承勇加入了“环卫家族”,开始从事垃圾上门收集工作,姨父、大姑、姑爹、表哥、表哥的舅佬倌、表哥的连襟……一天下来,怎么也能碰到一两个亲戚。三个多月前,饶承勇还把年轻力壮的小舅子从重庆介绍了过来,专门从事垃圾清运工作。

上到64岁,从事环卫工作30多年的父亲,下到27岁,刚刚加入环卫队伍3个多月的小舅子,饶承勇现共有16位亲属在沙市从事环卫工作。他们的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其中大多数都是两口子,默默奉献在垃圾清运和清扫保洁岗位。

见证垃圾上门收集 每一份工作都是神圣的

沙市区开展的垃圾上门收集工作,饶承勇算多半个见证者。

2016年,饶承勇加入垃圾上门收集环卫队伍,那时该项工作的试点已试行一段时间,不过,沿街商户远没有达到如今的配合程度。

饶承勇清晰地记得,在他上门收垃圾时,商户已将大堆垃圾丢至路边垃圾桶旁,他上前沟通也会遭遇白眼。“不管你说什么,根本没人理睬你。”饶承勇扶了扶眼镜。

这时,饶承勇的心里多少有点委屈,满满的信心,散落一地。

当初,为了能更好投入垃圾上门收集,他自己花1.7万元购买了一辆二手三轮车,运量比别人更大,速度比别人更快,但现实却没有他想象得那么“顺风顺水”。

“我们是环卫工,要吃得了苦,受得了委屈。”父亲饶先禄努力帮饶承勇打开心结。“我不认为我们比别人差,或低人一等,我们是平等的,我要用我的自信去和他们沟通。”带着这样一种态度,饶承勇再次踏上垃圾上门收集征程。

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无论春夏秋冬,饶承勇挨家挨户定时上门收集垃圾,阳光的性格,勤劳肯干的品质,幽默的人格魅力,让他不断获得商户理解和支持。

记得有一家餐馆的厨余垃圾特别多,饶承勇每到那里,都要去来回端几盆50多斤重的垃圾,一番忙碌下来,常累得气喘吁吁。“师傅,辛苦了。”次数多了,餐馆老板开始不好意思,每次总要递上白开水或凉茶。饶承勇心里开始美起来,再苦再累都不算事儿。

渐渐地,饶承勇被越来越多商户所熟知,他的垃圾上门收集工作也越来越顺畅,“再没有商户在门口乱丢垃圾了,都是等我上门去收,你看这路上多干净。”饶承勇说,这几年他路段上的变化,其实也是整个沙市区垃圾上门收集工作的变化,商户自觉意识明显增强了。

不久前,干劲十足的饶承勇又自掏腰包花2.5万元购买了一辆崭新电动三轮车,这辆车一次运量相当于别人的两车。

饶承勇说现在的他很满足,尽管他和父母的休息时间基本没有交集,但他可以经常吃到母亲做的饭菜;尽管凌晨出门妻儿还在梦中,晚上回家,孩子已熟睡,但起码每天可以看到他们,心里很踏实。

采访结束后,记者看到了饶承勇工作中的暖心一幕,开着垃圾收集车的他恰与开着小板车的父亲在黄家塘巷口擦肩,两人冲对方点头示意后,便又驶向不同方向。

为弥补一家三口至今没有全家福的遗憾,沙市区城管执法局特别安排饶承勇及父母在一起拍了一张全家福,但考虑到环卫作业须正常运转,其他亲属不能到场,环卫大家族还是未能同框。

来源:荆州日报(2020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