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三举措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近年来,荆门市逐步加大投入,强化清扫保洁力度,加强末端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垃圾收运体系,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逐步提高,达到90%以上。
加大投入,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逐步完善
建立农村保洁队伍。配齐配足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容器和环卫保洁人员,确保生活垃圾收得起来、运得出去。农村清扫保洁基本上做到了“三个到位”。一是人员到位,按照300-500人配备一名保洁员的标准配足保洁员,全市共配备保洁员7200余人。二是责任到位,建立日常保洁、收集、清运管理责任制度,并加强日常检查考核。三是质效到位,对中心村、新农村建设点,居民住宅集中区及公路、乡村道路、河段、桥梁周边等重点部位进行及时清扫、收运,常态化体系基本形成。
加强转运设施建设。根据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规划,强化市域、县域统筹布局,加快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加快农村环卫设施建设,乡镇垃圾中转体系建设实现全覆盖,每个乡镇至少建成1座规范的压缩式垃圾中转站或配备压缩车,并规范渗滤液的收集和处置。重点完成镇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形成以县(市、区)为单元的收集、运输、处置网络体系。各村、组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合理配置钩臂式垃圾箱,确保正常运行。目前,全市建成垃圾转运站132座(其中乡镇56座),配备分类垃圾桶7.7万余个,各类垃圾收转运车辆3900余辆,基本满足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需求。
完善末端处理项目。荆门市主要通过卫生填埋和焚烧发电的方式对生活垃圾实施无害化处理。全市现有4座生活垃圾垃圾填埋场,填埋场无害化评定均达省Ⅱ级以上。2019年10月以来,随着钟祥市、中心城区、沙洋县垃圾焚烧厂建成,所辖垃圾填埋场先后停止接收生活垃圾。京山市垃圾焚烧项目正开展前期工作,到2023年,荆门市有望在全省率先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目前,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均运行稳定。
强化排查,完成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改销号
2017年至2020年对全市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进行了全面排查,共排查非正规堆放点43处,其中沙洋县6处、钟祥市28处、京山市6处、屈家岭管理区3处,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改并按程序销号。同时,对钟祥市沿山头老旧生活垃圾填埋场完成了生态修复,项目总投资5563万元,规划总用地面积145.5亩,主要建设内容为三个部分的生态修复工程,即存量垃圾污染修复工程、地下水污染修复工程、污泥污染修复及稳定化工程。
加强督导,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有序推进
建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日常联系机制,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常态化开展。一是推进垃圾分类宣教,举办专项培训和主题宣传150余场次,印发分类指引18万余份,张贴海报3万余份,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逐步提高。二是推进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印发《荆门市市直机关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开展检查验收,加快推进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三是推进分类示范点建设,采取可腐烂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它垃圾四类垃圾分类收集和可回收垃圾卖一点、易腐垃圾沤一点、建筑垃圾填坑铺路填一点、有毒有害垃圾收一点、其它垃圾集中运一点,鼓励农户对垃圾最大化减量,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垃圾污染。截至目前,共建成示范社区21个、示范村142个,居民分类投放知晓率、准确率不断提升,垃圾分类覆盖范围正逐步扩大。京山市、钟祥市先后被纳入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