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黄冈正文

黄冈:市城管执法委精心谋划 积极探索垃圾分类新模式

2020-11-12 09:40:47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生活垃圾分类关系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都有着重要意义。黄冈市城管执法委围绕生态体制改革办的部署要求,以改善市区人居环境为目标、以“为民服务”为宗旨、以“双创”为契机,精心谋划、周密部署,积极推进市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在“系统谋划”上下功夫,积极探索垃圾分类新思路

一是加强领导。成立市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城管执法委,具体负责生活垃圾分类日常工作,各区(园)也相应成立工作专班,加强检查督办,各地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同推进,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二是压实责任。2020年4月,印发了《黄冈市区2020年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工作目标、时间节点、实施步骤,明确政府、办事处、社区及各职能部门工作职责。三是启动分类试点。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公开招投标,引入社会第三方公司参与垃圾分类试点工作。2019年7月,采取先易后难、先试点后铺开的工作思路,启动了有线社区垃圾分类试点,发挥以点带面的引领作用,带动城区各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工作,2020年7月,按照有线社区的垃圾分类试点模式,对赤壁办余下21个社区,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委托社会第三方服务公司,进行运行管理,全面启动赤壁街道办事处26个社区垃圾分类工作。

在“精准细分”上下功夫,逐步建立垃圾分类收运体系

随着市区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工作的推进,倒逼生活垃圾收转运体系逐步提档升级。落实了市区垃圾分类工作经费保障,争取到2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垃圾分类试点和分类收运系统的建立。生活垃圾由原有的一套混收混运体系,变为干湿两分类收运体系,已配备其他垃圾(干垃圾)收运车辆30台,厨余垃圾(湿垃圾)收运车辆8台。建成10座再生资源回收分拣站和98个可回收物转运站,同步加快建设有害垃圾转运站和配备完善可回收物收运车、有害垃圾收运车,到2021年将形成完备的干湿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的垃圾四分类转运体系。配齐配足分类设施设备,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站476个(两分法、四分法),配置分类垃圾桶2123个。

在“补齐短板”上下功夫,着力提升垃圾末端处理能力

按照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态建设部提出的2023年底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其他垃圾处理方式将由卫生填埋改为焚烧,厨余垃圾(含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及可回收物均需分类处置的工作要求,迅速启动生活垃圾终端处置项目建设,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能力。截至目前,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已建成黄冈职院、中职集团、黄冈中学餐厨垃圾分散处置站,集中处理中心厂房建设正在加紧施工中,并完成部分设备安装,预计2020年11月底建成并试运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已完成围墙建设和337栋428户的拆迁签约,签约率达100%,倒房294栋,正在进行土地“三通一平”,预计2020年11月18日开工建设;建筑垃圾处理项目完成公开招标及《特许经营协议》签订,正在进行土地摘牌前的准备工作。同时,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理2台设施临时设置在中环路对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大件垃圾处理项目,暂选址在中环路望月堤社区范围内,占地20亩,已签订《场地租赁协议》,并投入使用,终端处置设施短板正在不断补齐。

在“宣传引导”上下功夫,逐渐提高居民的参与率

一是全方位持续宣传,保持分类热度。通过设置宣传栏、入户发送宣传手册等传统宣传手段,以及在社区居民区人员集中点,举行垃圾分类知识咨询解答、户外垃圾分类文艺汇演等活动,广泛让居民们意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度。二是建立垃圾分类积分有奖兑换制度,推行垃圾分类积分卡,居民通过参与垃圾分类活动、正确投放垃圾均可获得积分,凭借积分可定期兑换生活用品及精美小礼品,激励广大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积极性。三是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组织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实践宣传,通过情景剧表演、游戏互动等丰富多彩的宣传形式,让广大师生在活动中提高垃圾分类意识,通过他们来带动身边的人正确进行生活垃圾分类,从而有效实现垃圾分类的推进。四是开展“变废为宝”旧物改造活动。社区联合第三方公司每月不定期的举办“织物”“塑料与玻璃”“纸张”等主题旧物改造系列活动。利用旧衣物、床单、毛线等物品改造成手提袋、收纳袋、坐垫,让旧物换新颜,增强居民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截至目前,安装垃圾分类户外宣传牌670块,小区内横幅100条、刀旗620条,单元楼门栋宣传牌2630块,草坪地插广告257块、异形树牌广告180个,累计发放宣传折页3万余份,共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户外宣传活动51场,让居民每天可见之处都能感受到浓厚的垃圾分类宣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