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控源截污治理黑臭水体
昔日“死水一潭”,如今碧波重现
黄冈控源截污治理黑臭水体
冬日,黄冈城区1.8公里的二排港,重现清水碧波。
时隔半年,曾经的黑臭水沟何以旧貌换新颜?
动真格治根本
城市黑臭水体被称为“群众身边的污染”。住建部要求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90%以上。
黄冈城区的冻脚湖、二排港、五七港、赤壁港,列入住建部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二排港属重度黑臭,野草和浮萍在垃圾与污水夹缝中肆意生长,附近群众掩鼻而过,治理任务较艰巨。
去年5月,因黑臭水体整治消除比例为零,该市被住建部和生态环境部通报和督办。
“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动真格、抓根本。”黄冈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列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财政投入8000万元,排下时间表,从清淤疏浚、两岸截污、污水处理到水生态修复、景观建设,“一条龙”治水。
以二排港为例,市住建局负责截污纳管,市城管执法委负责清淤疏浚,市水利和湖泊局负责生态修复。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现场看到,原有的污水溢流口已彻底封堵,不远处,矗立着一个一层楼高的“大罐子”。“这是3万吨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内有格栅、污泥消化池、生物接触氧化池、二沉池、消毒池等,接连不同的污水管道,在短时间内高效处理污水并外排。”工作人员介绍。
“截污工程什么时候完工?”“现在水质如何?”去年7月以来,黄冈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多次直奔“三港一湖”,检查治污整改工程进展情况。
1.8公里赤壁港沿港136个污水直排口,接入管网并输送到污水处理厂。“撒药剂清淤是急于求成,治标不治本,黑臭水体治理须以控源截污为前提。”黄冈市住建局副局长郭富秋说。目前,黄冈城区4个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达到既定目标。
淤泥变废为宝
治理“三港一湖”,清上岸的淤泥达13.2万立方米,怎么给它们找个好归宿?
“不同于农村淤泥肥田,城市清出的淤泥,大多氨氮和总磷含量超标,单纯填埋处理,田地难以消纳,还可能造成二次污染。”黄冈市城管执法委副主任赵浚锋说,淤泥处理是治水环节中的瓶颈。
在黄冈城市生态红线之外的一处工地上,“三港一湖”挖出来的淤泥堆成几座小山。“这是专用晒干场,淤泥在岸边除去砖块等杂物后,运到这里自然干化,含水率降到15%,成为颗粒状干化泥渣。”赵浚锋介绍。现场轰鸣声中,泥渣进入固液分离机械,产出蜂窝状泥饼,整个固化过程几乎无异味。
每天处理的1000多立方米淤泥,由环保部门检测结果决定其出路。重金属含量较高的泥饼,运至墙材企业,进行高温焚烧,转为建材原料;去除有机物、检测合格的泥饼,经二次发酵,添加功能性生物菌,作为项目后期绿化植被的肥料。
“这样最大限度科学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淤泥。”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淤泥可提高砖块的强度,极具市场推广价值,欢迎墙材企业前来洽谈合作。
恢复城市水体生态
黑臭水体治理容易陷入“达标后又反弹”的怪圈,如何巩固整治成果?
在冻脚湖岸边,一块“湖长公示牌”引人注目,除列出水体名称、面积、存在问题外,还向公众晒出水体的责任人——湖长、巡查员、保洁员的姓名。杨志军是冻脚湖巡查员,他每天的工作任务之一,就是绕湖走上一圈,排查周边有没有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直排入湖。“我们不仅自己巡查,还发动公众拍摄和举报,对污染现象‘人人喊打’。”杨志军说。
“治理黑臭水体的最终目标是恢复河流生态。”黄冈市水利和湖泊局副局长詹汉彬说,去年8月,黄冈长河水系连通工程首段顶管贯通,这意味着两年后,长江水、巴河水将通过这一工程流入冻脚湖、二排港,形成具有循环自净功能的城市水系。
该项目被列为全国12个江河湖水系连通重点项目之一,工程总投资5亿元,除建设管、渠、闸等水系连通设施外,还将对水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并结合城市规划开展滨岸带治理,打造亲水景观。
记者探访二排港看到,渠道拓宽,沿岸平整成生态缓坡,坡上设有步行道,坡下预留平台植绿。“等到开春,岸边种植枫香树等乔灌木,坡下栽种月见草、格桑花等花草,防止水土流失。”工作人员介绍,届时将还市民一个水清、河畅、坡绿、景美的河道。
“系统、科学、长效的考量,是对前一时期黑臭水体整治工作不足的修正。”黄冈市黑臭水体专项整治指挥部干部徐兵表示,在汛期,雨污合流形成的污水,容易溢流入河,下一步将加快推进重点区域雨污分流改造。(柯利华、李青松)
来源:湖北日报(2020年1月22日1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