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调查研究正文

仙桃:关于污水垃圾处理建管运营一体化的探索与思考

2018-08-23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本网讯 仙桃市地处湖北省江汉平原腹地,沃野千里,河湖密布,国土面积2538平方公里,辖3个街道办事处、15个建制镇、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人口156万。近年来,仙桃市紧紧围绕“绿色崛起、建设水乡田园城市”的发展目标,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建管运营一体化方面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目前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8.1%,连续多个季度位列全省第二,汉江仙桃段、东荆河、通顺河等主要河流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仙桃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聚焦绿色发展,强化全域统筹,突出建管一体,全力整治城乡环境问题,努力为城市增添绿色底色。

  坚持高点定位,勾画人居环境治理“新蓝图”

  坚持加强领导,全局谋划,科学编制全域生活垃圾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实行对标对表,挂图作战。

  一是高规格部署实施推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工作,先后成立了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副组长,市直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人居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对城乡污水和垃圾治理工作进行统一部署、统一规划、统一调度和统一协调。建立市、镇、村三级责任体系,明确各级职责,强力推进各项工作。成立市村镇清洁工程管理办公室和人居环境整治办公室,定期督办,严格考核,构建了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二是高标准编制水系规划。坚持人水和谐的理念,精心实施“一江八水五湖”的城市水系规划,推动城乡水系全域化畅通、综合性整治、景观式改造。推进全域治理,科学制定全市城乡生活污水治理规划,委托专业设计公司完成城乡雨污分流、污水管网、入户管网等配套设施建设方案,既有全市的战略规划,也有区域的总体规划,更有实施单元的详细规划,保证了全域污水治理的系统性,有效推进了污水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高起点谋划垃圾治理。坚持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大力推进全域垃圾无害化处理,编制完成《仙桃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专项规划》,明确垃圾场站建设、人员布局、车辆配备及垃圾分类等内容,印发《仙桃市农村清洁工程实施方案》、《仙桃市全域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方案》、《仙桃市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达标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等方案,明确了垃圾处理组织、建设、运行、管理、奖惩等体制和各部门职责,为生活垃圾常态化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运营模式,探索人居环境治理“新路径”

  资金是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最大的瓶颈,市住建委积极探索市场运作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和民营资本投资,解决建设资金缺乏的难题,保证了生活垃圾污水的治理效果。

  一是整体打包,推进污水处理PPP项目。将12个乡镇污水处理厂新建及5个污水处理厂的改造升级项目集中打包立项,运用PPP模式,实行统一招标、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提升项目的规模效益,提高项目收益能力。通过公开招投标,引入武汉三镇实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两大优秀环保企业组成联合体,负责项目的整体建设运营。目前,全市2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已建成并投入试运行,15个乡镇污水处理厂2018年年底前全部建成。

  二是项目支撑,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以农村“厕所革命”为契机,争取乡村振兴资金10亿元,结合前期9个乡镇14个行政村污水治理试点经验,将全市654个行政村按照连片居住区域、非集聚居住区域、偏远散居区域等进行划分,分别采用生物转盘、一体化微动力生物和无动力人工湿地处理工艺实施污水治理,目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正有序开展,2020年全市所有行政村将完成生活污水治理任务。

  三是市场运作,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按照“市场化运作、减量化操作、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行“一把扫帚扫到底”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将全市654个行政村的清扫保洁和垃圾收集转运、压缩处置等工作交由专业保洁公司进行规范管理。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运行模式,所有农村生活垃圾全部转运至循环经济产业园进行无害处置,实现了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坚持建管一体,打造人居环境治理“新标杆”

  生活垃圾污水治理,运维管理是关键。整合技术力量,加强生活垃圾污水整治管理,不断提升垃圾污水治理效果。

  一是依托PPP协议,激发政企活力。根据PPP协议,2019年全市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部建成,生活污水收集率达到80%以上后,由中标联合体负责乡镇污水处理厂30年的运营维护,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期限届满后,项目无偿交付政府指定机构运维管理,形成企业督促政府实现雨污分流、管网配套,政府监督企业保证出水水质的“双方制衡”、“双方约束”的良性局面,乡镇污水治理将实现全收集、全覆盖。

  二是引入优质企业,破解技术难题。将采取劳务分包的方式,引入有资质、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并择优选择企业参与或指导农民开展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管理,破解农村技术水平不够的问题。

  三是借助群众力量,推进常态保洁。在乡镇成立村镇清洁工程管理办公室,在村设立卫生专干与监督员,建立健全“周巡查、月通报、季考核、年总评”的考核制度,对保洁公司清扫保洁、收集转运、压缩处置等环节进行监督考核,监督考核结果与保洁公司运营资金挂钩,让群众从“运动员”转变为“裁判员”,有效推进了垃圾治理作业标准化、保洁常态化。

  目前,仙桃市在农村垃圾污水处理方面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在资金、技术、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对该市长远发展形成较大压力。

  一是资金缺口较大。县市一级经济发展压力大,民生改善任务重,现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可用于农村垃圾污水处理的资金非常有限。经初步测算,仙桃市乡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共需资金近30亿元,目前仅整合农业、环保、住建等专项债券、奖补、项目资金15亿元。同时,该市在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中,每年筹集资金8300万元,用于镇村设施设备购置,但设施设备更新、存量垃圾治理、渗滤液、有害垃圾处置和垃圾分类均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资金缺口较大。

  二是政策支撑不足。一方面,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收费标准不明。仙桃市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按照“谁产生、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由受益的社会公众承担,且认真履行了“一事一议”筹资程序。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政策依据,部分群众存在抵触心理,影响治理工作正常开展。另一方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缺乏技术规范。全省乃至全国没有正式出台农村污水治理相关技术标准,在工艺选择、建设标准及项目设计、施工、评价、验收等环节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该市试点项目的设计施工只能参照其它地市出台的地方标准,造成施工图审查和项目验收等环节不能进行有效监管。

  三是专业技术缺乏。污水垃圾治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关键环节需要有很强的技术支撑,必须用专业的人员和专业的设备来处理,才能达到各类指标要求。虽然现在采取市场化运作,由专业队伍进行建设、运营和管理,但政府也要履行完善项目监测与监管体系的职责,这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存在技术盲区。

  针对仙桃市在污水垃圾处理建管运营一体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建议:

  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投资环境。推动公路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修订工作,为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创造条件。加快修订相关规定,适当放宽对农村小型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管理“四制”要求。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议国家逐步加大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资金投入,优化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加大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投入力度,统筹整合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农村节能减排资金、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等相关资金,形成资金政策合力,重点用于农村环境治理。积极推进污水、垃圾处理领域财政资金转型,以运营补贴作为财政资金投入的主要方式,加大对治理成效显著地区的奖励,实现从买工程向买服务,买成效转变,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是建立运营补偿机制。县市应探索建立农户缴费、村集体补贴、财政补助相结合的机制,制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技术标准规范及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有偿服务费收取的规范性文件,指导各地规范收费程序、收费标准。县市政府应加大财政资金倾斜力度,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制定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实施办法,利用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将所得收益通过支出预算用于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鼓励因地制宜探索。农村地区由于地理区位、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等存在差异,决定了农村环境治理的重点、技术路线、运作方式、投融资机制等均不尽相同,要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制定出性价比最高的解决方案、寻找到操作性最强的技术,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五是加强技术人才培养。建议国家在高等院校开设相应的专业,增加专业人才供给。县市应积极改善农村工作环境,提高从业人员工资收入,增强基层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建议省域内定期组织开展生活垃圾污水治理专业培训,讲解指标达标要求和技术标准,提升各地专班的专业素养与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