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调查研究正文

随州:关于特色小镇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2017-10-23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本网讯 通讯员钟克波、蒋立军报道:随州市辖曾都区、随县、广水市、国家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和大洪山风景名胜区,共有37个建制镇。近几年来,随州市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以提高城镇发展质量为目标,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全市共有7个全国重点镇、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1个中国特色小镇、1个全国美丽宜居小镇、1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和4个省级重点中心镇、3个省级特色镇。

  【主要做法】

  坚持规划引领 助推特色小镇建设

    2011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意见》,编制了《随州市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2013—2030)》、印发了《随州市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2016--2020年)》、《随州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实施方案》(随政办发﹝2017﹞20号),要求到2020年,城镇化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近几年来,通过省、市、县三级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创建活动,各县市区编制完成了县域城乡体系规划和镇域总体规划,筹集资金近20亿元用于集镇道路、供排水、园林绿化、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城镇规模,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增强城镇承载能力和发展活力,引导人口集聚,有序吸纳和转移农村人口,多层次、全方位共同推动全市特色小城镇建设与发展。

  立足资源优势 引导特色小镇建设

  一是遵循城镇内在规律,着力打造经济重镇。根据经济基础、历史延续和辐射功能,在每个县域选择1-3个产业实力突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健全、特色明显的重点中心镇或特色镇,根据各镇自身特点合理定位,建成各具特色的工业发展型、特色旅游型、生态农业型、商贸流通型城镇。洪山镇委托武汉市规划院和大地风景规划院编制总体规划和旅游总体规划,充分挖掘洪山镇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价值,加强区域联动,整合旅游资源,挖掘文化特色,打造山水生态、文化观光等特色旅游产品,为洪山镇实现“全国千强镇”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依托城镇特色资源,着力打造旅游名镇。洛阳镇确立“不求其大,但求其美”的小城镇建设理念,按照“城在山中,水在城中,房在林中,人在画中”的山水园林城镇建设目标,修编和编制了镇区总体规划和五个特色小区规划,严格按规划组织实施,充分体现特色旅游名镇的规划格局。目前,千年银杏谷已成为洛阳镇享誉省内外的一张名片。

  三是集中统一规划建设,着力打造区域强镇。小林镇、殷点镇、府河镇、郝店镇走“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建设”和“集中开发,连片建设,板块推进”的路子,集中开发建设规模化住宅小区,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扩大了城镇规模,形成了经济实力雄厚、辐射周边集镇的经济圈。洪山镇规划区面积扩大到10平方公里,已发展成为一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突出、具有较强集聚力和辐射力的商贸旅游型山水园林小城镇。

  四是提升城镇宜居功能,着力打造美丽小镇。长岗镇依托大洪山景区和佛教文化,充分利用山水资源,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彰显文化特色,增强集镇品位。以打造“养生天堂”、“随州百里画廊”为载体,对集镇及沿线民居进行包装改造,对镇区、村庄沿线道路两侧进行绿化,对河道进行改造,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靓丽小镇,先后入选中国特色小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省级旅游名镇、首届荆楚“十大最美乡镇”。

  拓宽融资渠道 加快特色小镇建设

  一是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市政府每年安排近亿元“以奖代补”资金,用于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各地政府按照“集中财力干大事”的原则,将小城镇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建维护建设税等税费,全部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随县将集镇规划控制区内新增建设用地一律由县土地收储中心收购储备,采取“招、拍、挂”形式出让供应,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城镇功能,扩大了城镇规模。

  二是对外招商引资建设。随州市政府、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与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大洪山长岗镇整体开发协议,鄂旅投公司计划在10年内投资10亿元开发大洪山景区。马坪镇引进外资4000万元建设詹王食博园项目;洪山镇通过招商引资融资近1500万元,完成东西两河治理工程。

  三是争取上级项目资金。2011年—2016年全市共争取省级以上小城镇建设项目资金近3.5亿元。这些大型项目资金有力地弥补了地方财力投入改善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带动了地方近10亿元的投入。如长岗镇游客服务中心项目获中央预算内资金800万元及省鄂西圈专项补助资金400万元,以及部分集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纳入国家、省重点项目扶持对象等等。

  同时,市政府通过出台减免税费等相关优惠政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村镇基础设施建设。

  创新管理机制 推动特色小镇建设

    在20个市级以上重点中心镇、特色镇建立了规划建设管理咨询制度。城镇重大规划调整、重大项目选址、重点建筑设计方案必须提交县级规委会审议,同时充分尊重群众对城乡规划制定实施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和监督权,实现城乡规划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洪山镇在2013年设立了“洪山镇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局”、“洪山镇综合行政执法局”和“洪山镇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受县建设局、国土局委托行使县级行政管理权限。

  【当前存在的问题】

  根据“特色小镇”的内涵,即产业优势突出、生态环境优美、区域面积小巧、投资主体明确、功能集成完善等特征要求来看,随州市特色小镇在培育建设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谋划的质量需进一步提高。随州市各地在特色小镇谋划中主要存在着谋划层次不高的问题,有些小镇是简单拼凑,把规划范围内分散的项目投资简单的相加,小镇空间边界不清、功能分割、产业特色不强。有些是简单切割,在开发区中直接切出一块,小镇像一个建设项目,或是一个小型工业园区。有些是过度包装,主导产业实质性项目少,小镇产业定位模糊。从全市各地谋划的特色小镇来看,一半以上是旅游类小镇,同质化严重。许多小镇名称相近、内容相似、实质相同,多为简单的依景续建,缺乏特色元素的挖掘和产业提升的规划。

  二是建设的理念需进一步深化。特色小镇是产业发展和“三生”融合、四大功能理念的叠加。有的小镇还是以传统思维主导特色小镇创建,仍按照传统工业企业的发展思路,聚焦于项目建设,对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产业与文化、旅游、社区的融合思考较少,弱化了小镇功能的创新融合。

  三要素的保障需进一步加强。当前随州市特色小镇建设普遍存在着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特色产业对社会资本方吸引力不强,现有融资渠道对民营企业支持不够,贷款融资困难,特色小镇建设推进资金投入压力较大。

  【工作打算和建议】

  下一步,市住建委将抓住随州市纳入全国第三批新型城镇化试点机遇,以特色产业和优势资源为依托,坚持政府引领、市场运作、民众参与,力争通过3至5年的培育创建,在全市范围内规划建设一批资源要素集聚、产业特色鲜明、环境和谐宜居的特色小镇群。

  一是突出特色小镇谋划。特色小镇的谋划,尤其是“高大上”小镇的谋划,目前是随州市特色小镇培育的最大短板。因此,要把特色小镇前期谋划作为一个重中之重的工作内容。按照“特色凸显、错位发展”原则,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特色小镇的内涵,加强特色小镇创建可行性分析,做好特色小镇谋划,深入挖掘各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如广水市、曾都区、高新区要发挥主城区优势,集聚高端人才要素,着力风机、专汽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类小镇发展;随县、大洪山景区旅游类特色小镇要更加注重差异化发展,系统化、高标准谋划功能定位和发展思路,提升特色化旅游品质,完善全域旅游格局,全面带动随州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注重小镇统筹规划。按照“宜工则工、宜旅则旅、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的原则编制小镇详细设计规划,以产业所能吸纳的就业人口确定镇区人口规模,以人口规模确定镇区建设用地规模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努力做到每个镇都有符合自身实际、特色鲜明的功能定位,提高规划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如随县三里岗镇吉祥寺村香菇小镇、淮河镇淮源小镇、洪山镇温泉康养小镇,曾都区洛阳镇银杏小镇、广水市应办多肉植物小镇等,要运用“多规合一”理念,特色小镇规划及创建方案要确保与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点生态功能区划等统筹衔接,明确开发边界,保证小镇空间形态上的“精致紧凑”。

  三是抓好主体招商引资。紧紧围绕各特色小镇功能定位,强化项目招商选资,以项目支撑小镇创建。大力实施特色小镇平台型企业招商,主导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利用行业协会、省内外随州商会和海外华侨网络等,以随商回归促特色小镇发展。积极争取省级招商项目统筹,借助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省级招商平台引进大项目。研究建立重点客商联络机制、招商主题定位机制、信息共享联动机制,实施“小分队招商”,提高招商的目的性与聚合力。政府支持开发主体以控股、参股、PPP等方式组建集团公司,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小镇建设,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四是加强小镇宣传推介。各级政府要积极向企业、社会和公众宣传推广特色小镇,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移动传媒等渠道,组织开展问卷调查、现场咨询、公众论坛等活动,增进公众对特色小镇的认识。通过举办特色小镇论坛和策划相关的主题活动,扩大全市特色小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的良好氛围,推动特色小镇建设工作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