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盲道勿成“变色龙”
记者探访三镇:盲道至少有4种颜色
盲校老师呼吁:城市盲道勿成“变色龙”
近日,家住青山区建设三路附近的徐先生发现,家门口的人行道重新施工之后,原本黄色的盲道变成了深灰色,这给患有视神经萎缩症的徐先生带来很多不便——尤其是遇到下雨天,盲道与旁边地面的颜色辨别度极低,徐先生只能试探着摸索前行。
“深灰色的盲道虽然与周边环境协调了,但却失去了盲道应有的作用。”徐先生在长江网武汉城市留言板呼吁,希望路面施工时多为低视力盲人群体考虑。
长江日报记者查询得知,国标中注明盲道“宜为中黄色”,记者探访三镇却发现,盲道颜色各异,除了黄色,还有砖红色、深灰色、浅灰色等。盲校老师说,低视力盲人群体对黄色辨识度最高,路面施工时应更多采用。
盲道由黄变灰,弱视市民无奈减少出行频次
徐先生年近30岁,14岁时患上视神经萎缩症,多年来视力减退,视野出现局限性缺失。他说,自己能看到双眼余光中的物体,但中间部分就经常看不清了。如果有两个颜色差不多的物体放在一起,就几乎辨别不出来。有时候往玻璃杯里面倒水,因为水跟杯子的颜色一样,一不小心就会烫到自己。
长江日报记者在建设三路看到,盲道为深灰色,下雨后,与路面颜色的区别颇为模糊。
徐先生说,今年初,建设三路人行道重新施工,黄色的盲道变成深灰色后,他行走更吃力了。“黄色的盲道亮眼醒目,最好辨认,而现在路面上用于拦车的水泥石墩颜色也是灰色的,我经常误看成盲道,一不留神就撞到石墩上去了,摔倒了好几次”。
徐先生每天习惯于到附近公园锻炼身体,建设三路是必经之路,盲道变成灰色后,他只能试探着慢慢往前走,遇到下雨天路面颜色混沌,就几乎辨识不出盲道了,他为此减少了外出锻炼的频次。
“视力受损人群很多,而且还有不少老人患有老花眼、青光眼等疾病,也要借助盲道识路。”徐先生说,他已在武汉生活11年,在汉口、武昌和汉阳都居住过,他发现大多数路面都有盲道,不少盲道原来是黄色,但施工改造后都变成灰色了。
至少4种颜色,记者探访发现盲道如“变色龙”
9日上午,长江日报记者探访武汉三镇多条路面及地铁站,发现盲道多数为亮眼的黄色,除黄色外,还有3种不同颜色。
在青山区建设三路,靠近众圆广场一侧的人行道上铺的是黄色盲道砖,而马路对面一侧的盲道颜色则是深灰色。有的路段盲道突然中断,颜色由深灰变为浅灰,雨天路面积水后,盲道确实很难辨认出来。
附近的和平大道,两侧的盲道为浅灰色,建设二路一侧人行道的盲道为砖红色。记者来到武昌区秦园路探访,人行道上铺设的是亮眼的黄色盲道。
在江汉区长江日报路一单位门口,记者发现地面虽然也铺设了盲道,但盲道颜色与旁边路面均为浅灰色,粗略一看,并不能辨认出是盲道。前行数十米,仅隔一小区的铁门过道,路面的盲道又变成了黄色。
长江日报记者探访地铁3号线、6号线、7号线的多个站点发现,各站盲道颜色各异。3号线菱角湖站、6号线香港路站,盲道为深灰色,7号线徐家棚站,盲道为浅灰色。
国标注明“宜为中黄色”,专家称并非硬性规定
盲道是专门帮助盲人行走的道路设施。而盲人指视觉有障碍的人,主要分为两类,一为失明或称全失明(即盲人),二为弱视(低于正常视力60%)。徐先生的情况就属于弱视。
盲道的颜色有无统一规范?长江日报记者了解到,200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中,对盲道颜色的规范,表述为“宜为中黄色”。
为何城市中的盲道成为“变色龙”?记者就此咨询城管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对方表示,盲道颜色由道路设计部门选定,与城管部门无关。
记者就此咨询中信建筑第二设计院一位专家,他介绍,道路设计施工单位在设计盲道时,一般会让盲道颜色有一定的分辨度,但不排除部分单位从城市美观方面考虑,为达到地面颜色和环境协调,选择灰色等颜色。这位专家表示,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盲道颜色“宜为中黄色”,并非硬性规定。
盲校老师:低视力盲人群体对黄色辨识度最高
徐先生说,盲道颜色对于像他这样的弱视者来说极为重要,希望相关部门在设立盲道时,多采用黄色等亮眼颜色。
武汉市盲童学校体艺处主任张龙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盲道主要是为了帮助视觉障碍的人士行走,低视力盲人群体对品红、黄、蓝三原色比较敏感,对这三种颜色能够分辨出来。
“专业的盲校里面设施都是三原色搭配。我们学校的窗帘用的品红和黄色,学校教室的走道、走廊也是蓝色和黄色相间。”张龙说,低视力盲人群体对黄色的辨识度最高。
张龙注意到,目前城市路面进行盲道设计时,很多都采用灰色或其他颜色,对于盲人来说确实难以分辨。她呼吁,城市盲道设计时应多为低视力盲人群体考虑,勿成“变色龙”。(汪洋)
来源:长江日报(2019年4月10日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