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孝感正文

孝感:合力建设彰显文化底蕴的园林生态城

2015-08-11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掀开“中华孝文化名城”——孝感的美丽画卷,一片绿意扑面而来,生命的绿色,幸福的景致,是孝感人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付出与收获。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孝感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深厚的人文底蕴,市民与绿色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此钟情于绿色的孝感,今天已是绿树成荫,芳草如茵。她以其独特的神韵与魅力,彰显着孝文化名城的绰约风姿。

  孝感是如何利用自身特色,奋力打造国家园林城市的?让我们一同走进孝感,体会他们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幸福与艰辛。

  市民心中的“绿色家园”

  每天清晨,家住乾坤阳光小区的熊大爷都会到槐荫公园溜上一圈。“公园的环境好、空气好。散散步,锻炼锻炼身体,每天都神清气爽。市里这几年修建了这么多公园,增添了好多绿地,真正为老百姓办了件实事。”

  市民的感受自不待言。每一位到过孝感的友人何尝不是如此呢?徜徉槐荫两岸,漫步孝城街头,无不使人领略着孝感美丽时尚变迁的灵韵。每一个孝感市民都能真切地感受到,短短几年的时间,他们的身边已是树木挺拔秀丽、碧草鲜花遍地。冠大荫浓的法桐、四季常青的香障、繁花烂漫的碧桃以及樱花、海棠……适时装点的花草,让孝感因绿色而充满生机和活力。

  “过去,这附近没有公园,想散个步都没地方走。”家住北京路的市民王先生感叹地说。也许王先生不知道,建不建槐荫公园,孝感的建设者们还曾发生过争议。一种声音说,不建,这个地段是房地产开发的风水宝地,交给地产商,这块地能创50多亿元的财政收入。另一种声音说,建,城市不能仅仅为了GDP,落脚点应是适宜人居。人是城市的主体,创造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和谐家园,才是城市建设的第一追求。当两种观点摆在孝感决策者面前时,他们选择了后者。因为这一带是发展的新区,居民较多,建设公园能给他们提供一个休闲的场所、绿色的环境。“生活在这样的城市,我们舒心、安心、开心。”市民王先生兴奋地说。

  的确,近年来,孝感市委、市政府高举“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的大旗,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载体,以建设生态宜居孝感为目标,科学规划,加快建设,强化管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实现了跨越赶超式的大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自然型、文化保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创新之路。通过近几年的扎实努力,初步建成独具孝感特色、比较完善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目前,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6.84%、31.88%和9.06平方米,主要绿化指标均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城市整体容貌明显改善,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形象和品位大幅提升,生态环境对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贡献日益凸显。

  “孝文化名城”的“绿色筹划”

  如果一座城市缺少了绿色,绝不仅仅是缺少了灵性和美丽。绿色就是生命,就是希望。一座拥有绿色的城市,必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城市。

  追逐绿色是孝感人永远不变的梦想。

  梦想需要行动,行动创造奇迹。

  为让这座城市绿起来、美起来、靓起来,让碧水、蓝天、绿地萦绕在百姓身边,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让孝感的长远发展有一个广阔的前景,孝感市委、市政府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作为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目标。

  孝感创园十分注重前期的谋划,在湖北省率先编制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对孝感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在此基础上,高标准编制了《孝感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孝感市城市绿线规划》、《孝感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孝感市城市湿地保护规划》、《孝感市城市蓝线规划》等,并将其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之中。合理纳入海绵城市发展理念,注重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并加以循环利用,同时将楚文化与孝文化有机融合,彰显多方元素。建设绿化生态走廊,让湿地、公园、绿地与城市深情拥抱,文化景点、街头绿地、游园各居其中,绿道合理布局,功能齐全,乔、灌、花、草有机配置,形成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城区和郊区有机结合、城乡一体的绿化体系,使市民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能享受着绿色带来的惬意。

  他们依法划定城市绿线、蓝线、紫线,重点突出现有的和规划的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居住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及城市规划区内的河流、湖泊等城市生态控制区域及城市规划区内的风景名胜区、散生林植被、古树名木保护范围、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等。该市对划定的范围,全部设立保护标识牌。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多种媒介,向社会公示绿地系统规划及划定的绿线、蓝线、紫线范围,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对公园建设、道路绿化、居住区绿化以及防护林地、城市湿地保护等园林绿化项目,严格按照绿地系统规划的要求组织实施。

  孝感,因汉孝子董永行孝感天而得名,是我国孝文化和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古代二十四孝中有“三孝”发生在这里。为弘扬孝文化特色,先后进行改造和实施董永公园孝文化建设项目,形成一山(双峰瀑布)、二岛(槐荫岛、棕榈岛)、三水(仙女池、中心水榭、瀑布水池)、四亭(涤丝亭、烟雨亭、情风亭、天梭亭)、十景(董永祠、二十四孝长廊、孝文化陈列馆等)等孝文化特色鲜明的园林景观,成为四海游客、八方佳宾的游览胜地。

  彰显绿色的城市功能

  近年来,不难看到孝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步伐,近三年城区实施城建项目320多个,完成投资超过150亿元,城市功能显著提升,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14年底,城区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10.36平方米,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供水普及率和燃气普及率均达到100%。

  城市街道是城市的血脉,孝感坚持道路建设与绿化同步,绿化与改造结合,精心规划道路绿化,科学选择树种,突出植物配植的多样性、独特性,做到建一条街,绿一条线,美一条路,基本形成了一街一树、一路一景的园林风格。完善城市外循环,新开工建设了孝天大道、航天大道、硚孝高速公路等20多条道路,进一步拉开了城市骨架,拓展了城市空间。

  强化城市内循环。先后新建新华路、长兴路、尚义路、航天大道、黄香路、孟宗路、航空路、董永路等近20条道路,有效缓解了城市拥堵问题。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对航空路、黄陂路、体育路、长征北路、董永路等10多条道路进行硬化,配套了排水管、路灯、绿化,增设了红绿灯,方便了群众出行。

  改造提升背街小巷。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永新路、仙女路、光荣路、西郊路、园北路、车站街、新华街等44条背街小巷实施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较好地解决了老城区脏乱差的问题,群众拍手称快。

  加强市政道路维护。每年按计划对城区主次干道进行维护,确保市政设施的完好。目前,孝感建成区现有道路总长129.5公里,总面积400.8万平方米,按孝感城区现有常住人口38.7万人计算,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0.36平方米。其中道路完好面积为395.1万平方米,城市道路完好率为98.6%。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用水,在已有2座水厂的基础上,于2013年新开工建设了八一水厂,并于次年投产。目前,城区3座水厂总供水规模33万吨/日,其中二水厂8万吨/日,三水厂(一期)15万吨/日,八一水厂10万吨/日。加强了管网水监测,2013年,城市管网水质检测检验项目合格率达到100%。2014年,共检测出厂水37项次,出厂水水质合格率100%,管网水共检测37项次,检验项目合格率100%。

  孝感市城区污水处理厂相继建成,位于城区东南部槐荫河与老环河交汇处的星火村三军台,其中污水处理厂一、二期工程已建成,日处理污水量14万吨/日,年处理城市生活污水5100万吨,处理范围59平方公里,城区污水实现达标排放。

  孝感市新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改扩建工程陆续完工,位于孝南区新铺镇范杨村境内,距中心城区12公里,占地225亩,于2001年竣工并投入运行,2006年通过了湖北省环保部门组织的竣工验收,废气污染物排放、废水污染物排放、厂界噪声排放、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总量控制都达到国家标准。2011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无害化等级被湖北省住建厅评定为Ⅱ级,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目前,实际日处理垃圾量300吨,无害化处理率100%。为进一步解决垃圾围城问题,对新铺垃圾填埋无害化处理场进行了改扩建,采取了“3+5”模式,建成一座垃圾综合处理场,解决孝感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问题。

  为了进一步改善市民出行条件,解决城区道路拥堵问题,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近年来,他们先后开通了7路、8路、9路、10路、11路等多条公交线路,开通孝感到孝昌城际公交,公共交通畅通便捷。

  和谐精美的“绿色图画”

  “创园绝不仅仅是为了拿一块牌子、争取一项荣誉,而是要通过创园打造宜居环境,造福人民群众。”这是该市创园工作一直坚守的理念。

  几年来,通过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该市一举解决了多年来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市道路修补、垃圾处理不及时等问题。同时,还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市容环境治理、供热计量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工作,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完善了城市功能,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如今,住在孝感,打开门窗,便是满眼翠绿。公园、广场、游园遍布城市各个角落,为这座城市吸收灰尘、更新空气,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点缀着城市。人们无论是在公园中游览,还是在路边徜徉,都会感受到“城在水边、城在林中、人在山水园林中拥抱自然”的意境。

  精美建设,大巧若拙。该市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中,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形成了以公园游园绿化为点,城市道路绿化为带和线,住宅小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绿化为面,环城绿化为环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广大市民对城市绿化的满意度大大提高。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市委、市政府针对市内公园数量不足、功能不全、设施落后、观赏品位不高等问题,对原有公园绿地进行改造提升,新建的公园广场绿地,为市民提供了许多新的休闲运动娱乐场所。遍布于城市中的大大小小公园、游园、广场,宛如一颗颗绿色的宝石熠熠生辉。公园中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万千花木,构成一派意蕴深远的生态和谐景象。

  新建了槐荫公园二、三期工程、人民广场二期工程、环川公园、仙女湖公园、邓家河中央公园一期工程等一批城市公园,特别是槐荫公园建成后,6.5公里绿色生态走廊基本形成,成为湖北省最大的人工城中湿地,占地5000亩的邓家河湿地公园正在紧张的施工中,不久将全面建成服务于民;提档升级改造了街心公园、天仙园、理丝园等三个建成时间较早的公园。围绕城市生态林建设,建成了316复线、107国道、环河、老环河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生态效益的生态林景观带。

  在城市的重要出入口、主要道路交汇处等城市关键节点处,打造出了孝汉大道、环川公园等一批城市绿化亮点。

  他们严格执行住建部《关于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的意见》要求,对孝感董永公园等历史文化景观精心改建,充分保护,合理利用。对城区内的古树名木,全部进行了建档、立卡、挂牌保护,古树名木保护率达到100%。对城区主要道路、公园绿地内因自然生长和整形修剪产生的枝叶等废弃物进行集中粉碎,二次应用、变废为宝。积极推广使用微喷、雨水收集和灌溉系统、太阳能灯具、透水透气铺装材料及驳岸生态化处理技术等,使城市绿地更节约、更生态环保。大力推广林荫路、林荫停车场建设,城区道路凡是有条件栽植双排行道树的道路,如乾坤大道、董永路都栽植了双排行道树;凡是城区新建室外停车场,都按要求建设林荫停车场;同时,将一批旧停车场改造成林荫停车场。目前,城市节约型绿地建设率达76.13%。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发挥绿地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在槐荫公园二期建设聚雨型和下沉式绿地,对孝感电信广场等绿地按照海绵城市的理念进行改造,取得很好的示范作用。

  短短三年的建设,该市新增绿地450多万平方米,使孝感在绿色的沐浴下,已是绿树成荫,处处花团锦簇,蝶舞鸟飞,街市的繁华与自然宁静和谐相融,洋溢出无限生机。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不仅让城市拥有了绿色,更锻造了队伍、树立了自信,坚定了更高的目标。

  如今的澴川大地,已是绿意盎然,生机勃发。一个融天蓝、水清、树绿、花香为一体,布局科学、结构合理、独具特色的城市生态园林景观体系,正在嬗变中绽放无穷的魅力,为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打造“湖北的苏州”、建设魅力孝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来源: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