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襄阳正文

襄阳:用持续创新铸就城市管理蝶变之路

2013-05-09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本网讯 通讯员伍义兵报道:加快建设“两个中心、四个襄阳”,既是襄阳经济发展的一次高位跨越,也是襄阳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一次全面创新,更是襄阳城市品质、城市功能的一次全新锻造与跃升。具体到城市管理工作而言,就是要在服务“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中,不断超越固有经验、打破地域局限、摈弃惯性思维,积极用“新思路、新举措、新业绩”来激发城管团队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活动,主动以国际化视野、全球化眼光、战略性思维,在区域性中心城市体系中找位置,在服务襄阳未来发展的战略格局中找方向,在地区竞争合作中创新创造出独具襄阳特色的城市管理品牌。围绕这一内涵,襄阳市城管执法局把创新作为推进城市管理发展的动力之本,不断开展城市管理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文化创新,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连续推出“环境美好示范小区”创建、“洗树洗路”行动、“便民停车泊位示意图、“便民导厕图”、“城管便民服务台”等17项惠民创新举措,使襄阳城市管理工作初步形成了持续创新、系统推进的局面,走出了一条具有襄阳城市管理特色的创新蝶变之路。

    开展理念创新,在城管团队凝聚起对建设“两个中心、四个襄阳”的高度文化认同

    按照建设“两个中心”“四个襄阳”的总体目标和发展布局,襄阳市城管局将理念创新融入城市管理的全过程,以理念的创新凝聚起城管团队对服务“两个中心、四个襄阳”的高度文化认同。

    一是在对标先进中创新理念,用“走出襄阳看襄阳”、“跳出城管看城管”的眼界定位襄阳城管。主动提高城市管理标准的参照系,在全国先进城市中找标杆、学榜样,吸收借鉴北京、上海、深圳等先进城市经验,拓宽城市管理工作领域和服务的内容,自觉把城市管理的具体工作放在城市科技、文化、社区建设等方面来综合考量,不孤立地、单一地看待城市管理工作,将城市管理的重点从传统的注重市容环境秩序为主的管理向以社会服务为主的管理模式转变,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下功夫,为建设“两个中心”“四个襄阳”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优势。

    二是在强化落实中创新理念,精心构筑重落实的责任链条。今年是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工作“落实年”,围绕着“抓落实”,市城管局积极开展管理创新,建立了局领导徒步巡查工作制,大力倡导领导干部下基层到一线、现场办公、徒步巡查管理,推行现场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徒步巡查作为城管局改进作风、狠抓落实、推动工作的一项长期坚持的制度和纪律;建立了工作调度会制度,城管局每半月召开一次工作调度会,局属各单位每周召开一次工作调度会,将阶段性工作重点细化分解,做到整体工作分解到周、重点工作分解到天、具体工作落实到人,实现全覆盖、无缝隙、专业化、精细化管理,并以此为依据,建立检查考评台账和个人巡查日志,使管理目标更加明确、工作措施更加具体;积极创新“局长接访日”活动形式,建立了特邀政协委员监督局长抓落实制度,每次邀请政协委员参加,与局长一起现场听民意、解民难,“零距离”监督城管部门现场办理群众意见建议的过程;建立了工作推进“马上办”、“帮你办”制度,对每一项工作、群众投诉的每一个具体问题都明确办理责任主体、完成时限,所有问题由城管指挥中心按照拟定的时间节点跟踪督办,重大事项实行挂图督办,在城管系统构筑起了环环相扣的落实链条。

    三是在服务百姓中创新理念,精心打造“百姓城管”、“惠民城管”品牌。将服务企业、服务客商的理念大胆引入城市管理,在全国城管行业率先提出像服务企业一样服务群众,像服务客商一样服务百姓的“百姓城管”理念,围绕“听百姓声音、请百姓参与、为百姓服务、让百姓满意”的要求,积极开展便民利民惠民创新活动。将惠民创新作为每月城市管理检查考评的一项“必考题”,实行持续考评,有效激发了城管团队惠民创新的活力,今年,各城区先后推出“城市管理群管群治”、“居民小区扁平化管理”等多项创新举措。

    开展管理创新,在坚持“四个导向”中实现襄阳城市管理的跃升和蝶变

    去年,市领导在调研襄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时强调,城市管理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民本导向、市场导向、法治导向”,为襄阳城市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一年多来,市城管局紧紧围绕“四个导向”不断深化城市管理理念,探索城市管理规律,创新城市管理方法,有效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是在坚持“问题导向”中开展创新。主动在城市管理问题普遍存在的领域、反复出现的环节上,积极创新制度,解决问题,突破瓶颈,推进城市管理实现新发展。今年,围绕着道路清扫保洁、绿化养护中存在的问题,主动开展管理创新,变浇树为“洗树”,对市区主次干道、行道树、绿化带先期每周清洗三次,条件成熟后一天一次,恢复植物本色;变“扫路”为“洗路”,为减少对道路交通的影响,将道路冲洗作业时间改为晚上11:00至次日早上7:30,白天洒水压尘4次,上下班高峰的4个小时禁止洒水,改进洒水嘴角度,调整喷水压力,以免弄脏行人衣物。下一步,还将请市民投票选出几首音乐,作为洒水车的作业曲,用欢快的音乐代替过去的单调音乐。

    二是在坚持“民本导向”中创新。坚持问政、问计、问需于民,按照市场主体的需求、人民群众的愿望强化城市管理工作,搭建与企业和群众快速、畅通、便捷的沟通渠道。今年,整合了市政、路灯、环卫、园林、城管执法等群众投诉受理平台,建立了统一受理、分级办理、逐个办理、及时反馈的城管便民服务热线和工作流程。目前,已受理群众举报投诉近6万次,接转“12345”市政府公共服务热线举报投诉近2000起,办理率100%,群众满意率达96%,成为城管部门与广大市民之间的一座“连心桥”;在襄阳城管网站开辟专栏,常年向市民群众征集打造“百姓城管”、“惠民城管”及加强城市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印制《襄阳城管群众满意度调查表》1000份,由市政协民主监督小组和市、区城管部门共同发放,旨在通过调查,认真查找自身工作不足,围绕市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剖析原因,提出科学对策,迅速抓好落实。

    三是在坚持“市场导向”中创新。城市管理手段决定城市管理成本和管理效果,随着襄阳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施工工地和建筑渣土市场管理任务越来越重。为彻底根治这一存在多年的难题,市城管局坚持用创新破解管理难题,积极推进渣土运输市场化改革,实行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密闭化运输、数字化监控,将市区运送流散体物质(含渣土、砂石)的车辆归并在有运营资质的运输企业进行规范管理,对所有运输车辆进行密闭改装,加装摄像头和GPS行车记录系统,运输过程全程监控。目前,已组建5家建筑渣土运输专业化公司,新购密闭运输车辆130台。加强对市区在建工地规范化管理,统一安装电子门禁、摄像头,规定工地渣土运输时间,配备“城管秘书”专人专责,对车身不净,存在飞扬撒漏、带泥上路隐患的车辆一律不予放行。目前,通过市场化手段,市区建设施工工地和渣土车辆管理实现了质的飞跃。

    四是在坚持“法治导向”中创新。积极拓展城市管理的领域,运用法治的力量解决城市管理中的“前沿”问题。借鉴武汉市车窗抛物处罚的先进经验,市城管局结合襄阳实际拟定了《襄阳市区车窗抛物不文明行为举报奖励实施细则》,在征求市法制办及相关单位意见后,争取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在市区开展车窗抛物处罚,以进一步提升城市市容管理水平;为净化城市空间视觉环境,市城管局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启动了《襄阳市区户外广告设置规划(2013—2020)》的修编工作,并根据规划和襄阳大都市建设的定位和要求,按照统一规范、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验收的原则,开展户外广告整治行动。

    开展服务创新,在便民利民中推进“百姓城管”向“惠民城管”延伸

    城市管理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对群众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影响。城管工作必须坚持便民利企的原则,不断创新改进便民惠民举措,让企业和群众切切实实享受到城市建设发展的最新成果。

    一是从完善细节入手开展服务创新。如厕难、停车难是当前我国很多城市的通病,为切实解决市民如厕难、停车难问题,市城管局通过前期大量调查摸底,在城管网站制作发布了《襄阳市便民导厕图》、《襄阳市区停车泊位示意图》,将市区270多个公厕,1万多个机动车停车泊位标注在示意图上,市民可通过智能手机自行下载使用。示意图上全部以襄阳城区地图为背景,并将市区主要建筑物平面图全部标注在图中,以方便市民及外来游客快速确定最近公厕、停车位的具体位置及到达路线。市城管局还联合中国电信114查号台,将厕所所处位置纳入114查询系统,正在将停车泊位纳入114查询系统,不久即可开通。届时,市民和游客随时可直接拨打114,查找身边公厕、停车位及停车场。襄阳城管这一创新做法被人民网、新浪网、凤凰网等各大门户网站广泛报道,中国新闻网还专门配发评论员文章对襄阳创新服务的经验进行了推广,武汉、宜昌等城市先后前来学习,在全国为襄阳城市建设和管理赢得了美誉。

    二是从提升效率入手开展服务创新。全面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流程,开展“马上办、帮你办、我来办”服务,实现行政审批再提速,对市城管局的行政审批事项实行“三集中三到位”,即许可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审批科室向政务大厅集中,审批事项网上办理集中,做到事项进驻大厅到位,审批授权窗口到位,电子监察到位。大力推广“先办后审”、“一站式”服务模式,努力打造全省城管系统“事项最少、流程最优、监管最好、效率最高”的部门。今年以来,市城管局共办结各类审批事项120余件,基本实现了简单事项当天办结,复杂事项3个工作日内办结的目标。

    三是从建立长效机制上入手开展服务创新。为解决农村垃圾清运难和“垃圾围城”现象,市城管局积极探索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一体化模式,按照人口密度每50户设置一个集并点、建设1处垃圾池、配备适当垃圾筒作为补充的标准,新建垃圾池1400多个,购置垃圾大桶2600多个,聘请农村保洁员1100多人,基本实现了农村垃圾收集体系全覆盖,垃圾处理实现了“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全新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村垃圾清运的难题;试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在襄城区东大花园、真武山庄、学府花园,樊城区施营南区,高新区航空花园、航天小区等6个基础设施较好的小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试点工作。按照住建部颁发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志》(GB/T19095-2003)将生活垃圾分成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有毒有害垃圾,统一在垃圾容器上予以标明,引导居民分类投放。下一步,市城管局将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并结合襄阳实际,在市区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工作;启动了园林绿化景观改造工程,重点实施滨江路、大庆东路、汉江大道、春园路、人民广场、明珠广场、长虹桥南桥北游园等9条道路、24个节点绿化景观改造提升。今年,计划打造大庆路法桐桂花景观路、春园路市树女贞一条街、滨江路国槐一条街,以及长虹桥南、永安广场等游园节点组团景观。

    开展文化创新,在点滴积累中开启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的新模式

    城市管理工作要真正取得长久实效,必须要广泛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发动群众参与城市管理工作中,市城管局积极改进方式,创新形式,改变以往“说教式”、“灌输式”的动员方式,主动让群众体验、让群众感受,通过点滴积累开启了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的新模式。

    一是设立城管体验日,让市民体验“城管来了”。广大群众既是城市管理的直接受益者,也是重要的参与者,群众的参与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管理的广度和深度。城管局与《襄阳日报》联手,通过媒体向社会广泛征集城管志愿者,分别组织开展中小学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博士后、大学生、市民、网友等体验城管日常管理、静态交通管理、环卫清扫保洁等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让社会各界真实地感受城管、认识城管、理解城管、支持城管。同时,开设《城管手机报》,定期将全市城管系统重点工作,简明扼要的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评代表及市民代表汇报,提高城管社会知晓率。

    二是设置城管便民服务台,让市民零距离感受城管。在车站、广场、游园等人流集中区域设置城管便民服务台,每个服务台安排两名城管队员巡察值守,配备一定数量的襄阳城区地图、城管便民手册、导厕图、停车泊位图、茶水、打气筒、垃圾桶等设施,免费供应市民。针对市民需要,还向市民提供政策咨询、答疑、转办投诉、指路、搭乘公交等服务,让市民出门即可享受到城管服务。目前,襄阳市区已陆续设立了一批便民服务台,今后将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力争在今年底,建成服务功能覆盖市区的城管便民服务网络体系。襄阳设立城管便民服务台,创新服务群众的经验被《湖北日报》、人民网进行了大幅报道。
                    
    三是建设社区城市管理文化墙,让市民成为城管文化的推介者。居民小区、楼道庭院是城市管理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群众最能感受到的“城市管理”。从2012年4月开始,市城管局创新“三无小区”、居民小区管理方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环境美好示范小区”创建行动,以“彰显特色、美化小区、传播文明”为目的,联合各城区开展小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精心设计制作一批具有襄阳特色的社区文化墙、文化楼道,宣传城市管理文明礼仪知识、卫生知识、“五城同创”知识,使居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在耳濡目染中增长知识,在寓教于乐中播撒文明。目前,已创建成160个环境美好示范小区,使1.7万户家庭、6万余人切身感受到了“惠民城管”的成果。下一步,市城管局将继续抓好环境美好示范小区创建,力争通过持续的努力消灭“三无小区”,真正将“群众身边的城市管理”做实做好。为更好地服务群众,市城管局还将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计划开展“花街”活动,对市区人行天桥进行绿化、美化,让走在天桥的市民如同在花园散步;将开展路沿石美化活动,采用反光漆对市区主次干道路沿石进行美化,解决路沿石色彩单调,与绿化带景色不相协调的问题;将开展屋顶美化活动,对市区建筑物顶部进行绿化、美化,打造襄阳的“空中花园”,通过持续创新真正让城管文化融入市民群众的生活,促进城市管理和市民素质双提升。

    创新驱动发展,实干开创未来。在今后工作中,襄阳市城管局将积极构建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城管文化,不断用创新激发城管团队活力,用创新破解管理难点,用创新在更高平台、更宽领域服务企业和群众,通过持续的创新铸就襄阳城市管理蝶变之路,为服务“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做出城管人的积极贡献。(来源:襄阳市城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