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基础设施向民资敞开大门
鼓励参与公路、桥梁、隧道等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向民资敞开大门
“目前,武汉的民间投资集中在工业和房地产领域,城市基础建设领域是‘短腿’。”市发改委投资处介绍。据了解,去年民间总投资2582.2亿元,仅有17.6%投入基础建设。
昨日发布的《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简称“48条”),重点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鼓励民资参与公路、桥梁、隧道、水厂、污水处理厂等的建设。
“‘48条’不但规定民资可以进来,而且明确指出了进来的路径。民间资本既可以选择‘BT’(建设-移交)的经营方式,也可以采用‘BOT(建设-运营-移交)’或‘TOT(移交-运营-移交)’的模式。”
“凯迪公司很早就采用‘BOT’模式进入了污水处理领域,早期投资进行建设,然后自己运营收费,收回成本,获得利润。”
据介绍,基础设施建设,往往投资巨大,回款周期很长,效益不足,因此,民间资本进入的意愿不强。
“进得来,还要留得住,更要有利润,才能吸引民间资本。”
“48条”特意提出,民间投资参与盈利能力不高、社会效益好的基础设施项目,将采取财政补贴、贷款贴息、适当收费年限等方式,进行补偿。
过去,基础设施一直由政府筹资兴办,运营也需政府巨额补贴。民营资本进入,属于“双赢”。政府减轻了财力负担,企业获得了合理利润。“武汉正处于建设高潮期,应有民营资本参与进来”。(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