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观察评论正文

垃圾换积分验证垃圾分类可行之道

2017-04-11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2斤废报纸可以换1斤娃娃菜,2斤塑料瓶可以换1斤胡萝卜,8斤旧衣服可以换1斤土豆……从2014年开始,南京开始试点市场化运作垃圾分类处理。目前,南京已有352个垃圾分类示范小区,覆盖26万多户居民。大数据显示,除了数量庞大的厨余垃圾,容易存放、方便折叠的生活垃圾投放得最多。(据4月10日《现代快报》)

  从媒体探访的情况看,很多居民已经养成垃圾换积分的习惯,不仅解决了家庭垃圾处理问题,还能用积分兑换蔬菜、日用品等,又实现了垃圾分类、减少环境污染,可谓是一举多得。南京市垃圾换积分的成功案例,也验证了垃圾分类要找对路子,通过建立物质激励机制,鼓励市民主动积极配合,逐步养成垃圾分类回收的好习惯。

  不妨用数据说话,南京志达是其中一个服务公司,共有227个小区由其提供服务,参与分类的居民比例达28%,积分可兑换的产品达50多种。2016年,志达共收集可回收垃圾总量2902吨、厨余垃圾5699吨、低附加值垃圾372吨、有害垃圾252公斤,产生蓝积分1764万分,绿积分774万分。数据相当可观,说明区域内的居民积极性很高,有现实的物质激励在面前,比白白扔掉垃圾要好得多。

  近年来,很多大城市都在进行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市民大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但是对垃圾分类的路径和技术问题,还没有达成共识。部分城市垃圾分类工作缺乏有效进展,甚至沦为失败,就是未能激活市民积极参与的动力。

  各地不妨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激励机制,让市民获得益处,从而逐步树立起垃圾分类的观念和习惯。垃圾分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研究探索新的方法,找到最适合的解决路径。当广大市民都养成好习惯后,垃圾分类也就水到渠成了。(江德斌)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