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租宿舍”可体现大都市的胸怀和远见
据《东方早报》报道,恼人的“群租”现象将受到政府的疏导和规范。日前,上海市房地局提出,上海今年将在督促各用工单位切实承担起改善来沪人员居住条件责任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在符合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单位负责、市场运作”的原则,在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等来沪人员集中的区域,新建或改建部分集体宿舍,定向出租给来沪人员。此外,上海将修改《上海市房屋租赁条例》等法规,为整治“群租”增添法律依据。
大城市的“群租”问题由来已久,为害不浅。大城市中的外来低收入人员无力居住面积大、环境好的房屋,被迫选择“群租”的方式。密如蜂窝的居所,留下了治安、消防、卫生方面的诸多隐患,而且给小区内其他业主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困扰。严格说起来,业主和房客之争是在现阶段发展不均衡的状况下,两个群体生存空间交汇所不可避免的摩擦。
面对这一矛盾,大城市的常见做法有两种。一种是站在本地居民的立场上,对房客采取比较强硬的“驱赶”措施。比如说,上海市房地局去年曾下发通知,对2005年版的《业主公约》、《业主临时公约》示范文本进行增补,新增一些制约“群租”的新条款:“业主不得擅自改变房屋原设计功能和布局”、“民房出租,一间房只能出租给一个家庭或一个自然人居住”,等等。这样的做法给外来人员造成巨大的压力,效果却是治标不治本。还有一种做法是在重大节庆或者评比活动时突击检查一下,其他时间则听之任之。放任自然更不解决问题,甚至会出现一些惨重的安全事故:前不久,在某地的一座群租屋内,在恶劣的通风条件下,长时间使用燃气热水器,致使九个打工女孩一氧化碳中毒,失去了如花的生命。可见,封堵和放任都不是办法。
上海市一边加强整治“群租”的法律依据,一边想办法为外来人员修建集体宿舍,意味着当地整治“群租”的思路由过去的“以堵为主”逐步向“边堵边疏”过渡。为了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国家着力推行廉租房制度。为了解决外来低收入群体的栖身问题,上海市准备创造条件大兴定向集体宿舍。考虑到房客们的经济条件,租金应该不会定得太高,我们不妨把这个办法称为“廉租宿舍”制度。
光堵不疏效果有限,边堵边疏才能长治久安。这一变,体现了大都市海纳百川的包容力。大都市不仅属于拥有当地户口的居民,也属于聚集于此讨生活的外来居民。大都市的发展不仅靠当地居民的辛勤工作,外来居民从投资办厂到生活服务的贡献也须臾不可或缺。大都市的参差多态之美不仅由精英阶层构造,也凝聚着蓝领和小贩们的心血。于情于理于今后的蓬勃发展计,大城市不能在居住问题上搞“歧视政策”,挤压外来人口的生存空间,而应该用宽广的胸怀包容所有的人,使他们各司其职,和谐共存。
这一变,体现了大都市解决“群租”问题的决心和远见。人文关怀不是光喊口号就能实现的,需要拿出实打实的办法来与之配套。改单一驱赶为兴建宿舍,会给当地政府和企业增加许多经济成本和工作量。对于往往耽于经济发展而忽略社会保障的地方政府来说,对于习惯追逐超额利润而轻忽员工福利甚至不惜沦为“血汗工厂”的企业来说,这并不容易做到。这需要地方政府下大决心,出钱出力,督促相关单位建设规范的廉租宿舍。其实,从长远来说,能以较低的成本尽快解决“群租”问题,使外来人员安身以后安心工作,不失为一个事半功倍、富于远见的决策。
设若上海方面真的能通过廉租宿舍解决外来低收入人员的居住问题,那将成为中国现阶段发展中一个难得的样板,足堪全国其他所有城市虚心学习,着力效仿。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