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建设城市污泥综合处置项目受国内外关注
本网讯 11月20日,在波兰华沙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襄阳作为中国四个受邀城市之一,围绕建设城市污泥综合处置项目作了典型发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资源研究所等国际组织对襄阳的成功做法给予高度评价。国家发改委、建设部、环保部对该项目经建设情况非常关注、高度重视,安排近期到襄阳进行专项调研。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江苏等十多个省市先后到襄阳考察。该项目成功的意义在哪里?值得深入思考。
绿色襄阳的新定位,催生了城市污泥综合处理项目建成
近年来,襄阳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伴随着城市面积和人口的扩张,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需求。对此,襄阳在加速城市转型发展的进程中,一直以来致力于在城市建设特别是环境建设上深入研究,寻求突破,先行先试,努力实现转型发展。2011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的“四个襄阳”建设新定位,襄阳市委、市政府坚持将“绿色襄阳”作为灵魂,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贯穿于“四个襄阳”建设的始终。与世界发展中国家多数城市一样,城市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二次污染问题是困扰襄阳市很久的环境问题,目前,襄阳市区建设有2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45万吨,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居民的生活、生产污水得到有效的处理,但与此同时,每天产生的180吨污泥受到垃圾填埋场库容不足的制约,大量的污泥只能露天堆置在汉江边,长此对地下水环境和汉江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同时由于散发的大量恶臭气体,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襄阳市在深入考察和科学论证后,决心率先在这一领域实现突破,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环境改善带来的变化,通过城市环境建设的转型发展,真正让老百姓受益。他们坚持用国际先进理念和最先进的技术,建设城市污泥综合处置项目,努力实现环保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根据专家意见,因地制宜,最终与武汉华电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引进目前国际上环保标准最高,无害化最彻底,减量化效果显著,资源化程度最高的高温热水解、高浓度厌氧消化处理与土地综合利用的处理处置工艺,将市政污泥和餐厨垃圾进行集中收运后,采用低能耗高温热水解工艺进行安全环保预处理,再进行高浓度中温厌氧消化,产生的沼气经提纯压缩后,达到国家车用压缩天然气(CNG)要求。该项目位于襄阳城市绿心—鱼梁洲开发区,占地55亩,总投资1.2亿元,于2011年4月启动建设,当年11月建成运行。
技术层面的新突破,让城市污泥处置项目产生了的综合效益
襄阳市污泥综合处置示范项目,建成了我国第一套工程化的大规模污泥热水解预处理系统和污泥高浓度厌氧消化系统,第一套工程化的污泥沼渣余热及太阳能低温干化系统,以及我国第一套污泥制沼、沼气提纯压缩一体化的CNG车用生物质燃气利用系统:2013年5月,该项目采用的污泥、餐厨垃圾“高温热水解+高浓度厌氧消化+高干度脱水+余热低温干化+沼气提纯制天然气+沼渣制生物碳土”工艺通过了湖北省科技厅的技术鉴定,被认定为在城市有机固废处理处置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技术水平。该项目产生的综合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实现了城市污泥的无害化、减量化、稳定化和资源化。该项目以全面、持续、环保、经济地实现城市污泥的污泥的无害化、减量化、稳定化和资源化为目标,长期坚持技术创新,与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武汉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展开密切合作,突破了高温热水解与灭菌、高浓度厌氧消化、低能耗高干度脱水、余热回收利用和太阳能辅助干燥、系统热能梯级利用、市政污泥与餐厨垃圾合并处置等关键技术,在城镇生活有机固废环保处理及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核心工艺上取得了国内领先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城市出租汽车绿色环保燃料使用。沼渣经高干度脱水和热水解余热(及太阳能)干燥至含固率70%以上,干燥后沼渣量为60吨/天,可以用作土地改良、园林绿化的生物碳土,最终达到污泥与餐厨垃圾无害化、减量化、稳定化、资源化的要求。
二是开发出了一套高效、完整的城市污泥综合处理处置工艺路线。项目遵循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通过对污泥高效预处理、高级厌氧消化、高干度脱水、余热回收利用及太阳能辅助干化、沼气提纯压缩制CNG一体化等多个领域的先进技术进行整合与衔接,开发出一套城市有机固废物料性质和市场需求的优势技术路线:“高效预处理+高级厌氧消化+高干度脱水+土地利用”,同时具备了环境改善、节能减排、资源回收利用三大功能特点。今后最好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将是对环境友好的处理技术,与其他工艺技术相比,该套工艺路线的主要优势在于处理效率高、全过程无二次污染,并能通过生物质天然气和生物碳土的综合利用达到最大限度的资源化。污泥、餐厨废弃物经过无害化处理后再进行土地利用,也是目前国内外广泛认可的最科学、最可持续的终端处置方式。
三是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废弃物资源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可持续利用。该项目将污泥消化产生的沼气进行提纯压缩,可以每天生产清洁环保的生物质天然气6000立方米,为襄阳市每天300辆出租车提供无污染的绿色新能源。同时,项目对污泥消化后的沼渣进行深加工处理,每天生产具有丰富营养物质的生物碳土60吨,可以在园林绿化、土地改良方面进行广泛利用,可以大大促进了对废弃物的资源综合利用,为循环经济地发展发挥了巨大的示范作用。然而,污泥土地利用的最大障碍在于对土壤环境和食物链的二次污染风险很难控制,为了促进生物碳土的市场应用,项目利用经过无害化处理后的生物碳土种植移动森林,不仅可以有效地保障生物碳土的消纳途径,降低二次污染风险,还可以形成较大规模的移动森林产品用于城市绿化建设等,提高项目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降低处理成本,同时拓展污泥与餐厨垃圾处理处置项目的产业链。目前,本项目已经种植了一万多棵移动森林,此外,襄阳市正着手建设一个规模达10万棵的移动森林利用项目。这些移动森林将种植在封场后的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地表,在消纳生物碳土的同时,还可以对垃圾填埋场中受污染的土地进行修复和有效利用。
实践探索的新路径,使城市污泥综合处理处置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推广意义
一是对建设“美丽中国”在实践上的生动诠释。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美丽中国”,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襄阳污泥综合处理处置项目不仅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困扰各大城市污泥处置的难题,而且是对建设“美丽中国”在具体实践中的生动诠释,对推动城市建设转型发展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充分表明“美丽中国”不是一句空动的口号,他在中国的各个地区和城市通过实践探索、不断突破治理环境方面的技术难题,正在变成美好的现实。
二是对城市在其他领域用创新的方法治理污染开启了思路。襄阳城市污泥综合处置项目的成功经验,说明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发挥首创精神,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该项目坚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了环境治理全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在城市转型发展的疑难领域实现了变废为宝,为当前治理大气污染、餐厨垃圾、生活垃圾等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新思路。污泥污染这个世界性的难题可以攻破,表明在城市中其他领域的污染难题,只要运用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技术手段同样能够攻克和突破。
三是为国内外特别是我国中西部城市提供了一个可以复制的路径。一个城市要上一个治污项目往往需要很大投入,成本很高,这也是制约城市治污项目难与跟上的重要原因。象污泥处理项目,一般每吨成本在500元左右,襄阳市与合作企业的约定成本250元,这就大大降低了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这也是该项目具有生命力的原因,同时也为中小城市低成本推进相关项目建设提供了路径。正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各类国际组织评价认为:“这不仅为中国解决城市日益严重的有机污染治理问题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同时也为像巴西、印度、越南等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成功的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