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观察评论正文

“思想大解放”民意群言之二:让“九头鸟”生生不息

2008-03-18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所谓的湖北人的“性格特征”,是思想解放最大的牢笼,其实是可以打破的。

  “小富即安、小进即满,宁当鸡头不为凤尾”,人们常常将湖北企业、产业长不大的根源,归结为湖北人的这种性格特征。难道这“性格特征”只会如此?只能如此?

  网民“儒雅英雄”提出,或许可以换个角度来看湖北人与生俱来的性格困境。

  他认为,一个问题总有两个方面,以激光产业为例,如果没有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出头性格,武汉怎么会发展激光产业?又怎么可能成为中国激光技术的起源地之一?这种特立独行、另谋出路的地域性格,正是创新型社会最为宝贵的创新精神!

  事实上,这种求新、求变、求异的精神,几乎存在于湖北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时期。以高等教育为例,武汉地区7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每所都有自己的“尖板眼”,以特色立足,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做到极致。

  网民“徐剑桥”这样评价历史上湖北人的精神:“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进取精神,“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求变创新精神和辛亥革命“敢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

  有不少网民说,如果我们总是把外地的现象当做标杆,注定是会失望,因为别人的地域性格不可复制;如果我们总是拿外地的优点来衡量自己的弱点,那么我们总是会伤心绝望;如果我们把自己性格的弱点当做最大的束缚,那么我们自己这种不公正、不客观的想法,就是思想解放最大的牢笼!

  网民“寻一”则认为,湖北需要反省,但一味的自我批评,过犹不及,是不可取的。

  “‘九头鸟’性格决定了他们不会选择苟且偷生,而是浴火重生!”

  必要的自省是思想解放的题中之义。正如网民“任善炯”所言,湖北人不仅需要理性的清醒头脑,还需要文化层面自我剖析的勇气,需要三省吾身,从地域人文传统与民俗心理的角度,切入根深蒂固的社会群体意识。他说:“评价和认识自己的优劣品性,在思想再解放中有深层次的意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宣传部陈博认为,我们不必对某个产业或企业求全责备,惋惜哀叹,而是要铭记他们曾经带给武汉、带给湖北的光荣与利益,铭记他们创业之初百舸争流的蓬勃朝气。但恰恰是湖北人的文化性格里批评的多,苛求的多,缺少宽容和积极正面看待事物的基因,由此造成坐而吵闹、牢骚满腹的氛围。

  网民“儒雅英雄”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这是世界发展的辩证法,谁都无法抗拒。我们要相信,一个企业、一个行业辉煌之后即使衰败,但“九头鸟”性格也决定他们不会苟且偷生,而是在浴火重生!如果能读懂“九头鸟”的性格,我们也就真正懂得鄂企无中生有、此起彼伏、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