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开展全域垃圾治理 实现全面达标处置
本网讯 仙桃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东邻武汉,西接荆州,北依汉水,南靠长江,幅员面积2538平方公里,人口156万,其中乡村户数29.1万户,农业人口116万人。现辖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3个市属街道办事处、15个镇、2个农场和1个风景区。仙桃是闻名遐迩的“亚洲体操之乡”,是“1+8”武汉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全国百强县市,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多项殊荣。
近年来,仙桃市委、市政府把城乡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生态工程和发展工程,在全域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城镇面貌大为改观,村庄环境大幅提升,得到了广大群众和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2017年,该市在全省考核始终名列前三,首批通过全省“县域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验收,还被住建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市)”。目前,该市已建有生活垃圾处理场1处,焚烧发电厂1座,垃圾中转站58座(城区28座、乡镇30座),配备市级对接车25辆,城区转运车83辆、乡镇转运车145辆,垃圾集并箱4800余个,塑料垃圾桶约18.6万个,保洁员近5000人(城区1645人、乡镇3221人),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4%(城区100%、乡镇88.1%)。
工作进展
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达标工作,及时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任指挥长、一位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和住建委、城管局主要负责人为副指挥长的指挥部,市直16个相关部门分管同志为成员。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住建委,承担指挥部日常工作。正式文件正在送签。
细化实施方案,明确工作步骤。去冬今春,市政府数次组织相关部门及乡镇代表,围绕三大体系要求和十大重点任务进行座谈,共同商讨仙桃市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经过充分论证,几经易稿,《仙桃市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达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已于2月24日在市政府第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近期将正式印发。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制定了工作总目标、分年度实施计划、重点工作推进计划、工作措施、资金筹措方式等内容。
优化规划编制,明确治理目标。为统筹规划全市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达标工作,在《仙桃市城乡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规划(2012年~2020年)》的基础上,正在组织重新修编。通过公开招标,已于2017年12月26日明确中标单位为广东鸿宇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目前,规划编制正在实施中,预计4月可完成规划编制。
量化项目清单,明确建设内容。根据已出台的《仙桃市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达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并结合现有运行体系与设施设备,联合城管、环保、商务、供销等部门,确定3年内拟实施的项目清单,建立项目库。目前,项目清单已基本确定,正在送发改、财政部门审查。
主要做法
规范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管理
仙桃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自2013年5月运行以来,目前日处理生活垃圾约850吨,高峰时期超过1200吨,远远超过了设计能力。垃圾经过进场—检验—称重—倾倒—推平—压实—消杀—覆盖等程序进行处理,达到了无害化处理要求。垃圾产生的渗滤液通过收集导排系统输送到调节池,再经渗滤液处理站﹝处理能力200吨/天﹞采用厌氧﹢MBR﹢纳滤﹢反渗透工艺,处理后水质达到《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表二标准排放。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使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环卫基础设施水平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100%。
一是加强卫生填埋场管理。投资260万元,对填埋场区内管理进行升级。加高集液井,开挖围沟,及时抽取渗滤液,严防跑冒滴漏;加强车辆管理,严格控制非生活垃圾进场,保障渗滤液处理站生化系统正常运营;做好雨污分流,采取分区作业,约每两个月对作业区进行调整,严控作业面,对已填埋区域及时组织覆盖,减少渗滤液的产生。按照规范要求,落实好地下水监测点布置和监测频率。
二是实施彻底雨污分流工程。投资约300万元,通过公开招标,由深圳中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对垃圾填埋库区8.1万平方米全部用0.75mm厚的HDPE膜进行覆盖,使雨水通过膜进入截洪沟,自行排到库外,同时接高导气石笼,做好废气收集导排。达到雨污分流,减少渗滤液的产生,控制臭气、蚊蝇、雀鸟扰民的目标,该工程2016年12月进场,2017年3月完工。为有效控制作业面,2018年2月9日,通过公开招标,武汉权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中标,负责2018年度生活垃圾填埋场膜揭盖。目前,该项目施工人员已进场,对填埋场作业区进行覆盖。
三是实行托管运营工程。投资约750万元,采取购买外包服务的方式,委托有资质、有实力、有运营经验的企业对渗滤液处理站运营进行托管。通过公开招投标,江苏新奇环保有限公司于2017年元月1日开始接管,2017年3月1日正式托管运营,2017年度共计处理渗滤液3.7万方。目前,渗滤液处理站为接纳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产生的渗沥液,正在进行升级改造工程,处理量较正常运行时有所降低,约50-100吨/天,改造工程将于4月初完工,届时可恢复正常生产。
四是库存渗滤液处理工程。投资约500万元,采取租赁移动设施设备方式,按200吨/天的标准对库存渗滤液进行处理。通过政府采购,湖北百清环保公司中标,5月28日开始,预处理,7月5日正式运行,每天处理渗滤液180-220方,目前已处理5万方。同时,经市领导同意,于2017年11月又租赁了江苏新奇公司移动处理设备一台,日处理能力为250吨,已处理渗滤液2万方,加快了库存渗滤液处理步伐。
五是改扩建渗滤液处理站。由盈峰集团与江苏新奇合作,计划投资2100万元,新建一条200吨/天的渗滤液生产线,扩容后使处理量达到400吨/天,满足填埋场和焚烧发电厂的使用需求,目前已完成桩基工程,土建工程已动工,预计2018年8月投产。
加快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
仙桃市垃圾焚烧发电厂位于干河办事处郑仁口村,项目于2011年7月签定协议,概算投资2.5908亿元,占地120亩,由盈峰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投资,以BOT模式与市政府合作兴建,总期限30年。建设总规模9MW,建设1×500t/d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的机械炉,配一台9MW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配置中压自然循环单汽包、平衡通风型式余热锅炉,设置完善的尾气处理工艺,尾气各项污染排放指标优于国家标准,其中二噁英排放指标达到欧盟Ⅱ标准。
2013年4月省环保厅正式通过对项目环评批复,2013年7月通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2013年8月省发改委正式核准,2014年6月开工建设。2016年6月25日因部分群众不理解而停建,2017年5月3日项目全线复工,一期扩建1×500t/d的项目同步上马,2018年2月3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启动72+24小时试运行,并顺利通过,即将启动试运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一期扩建于2017年7月获得发改委核准,预计2018年10月可点火试烧,届时,仙桃市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将达到1000吨/天,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全力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
2016年11月,仙桃市委、市政府提出“绿色崛起,务实重行,打造水乡田园城市”的总体目标,决定启动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2017年2月16日,市政府与盈峰环境签订了《仙桃市循环经济产业园PPP项目合作框架协议》,规划面积1000亩,总投资概算约20亿元,计划用三年时间建成“一园五厂三基地”。到2020年,循环经济产业园将建成一座生态森林公园,一座日处理1000吨的垃圾焚烧发电厂、一座日处理6万吨的生活污水处理厂、一座日处理50吨的餐厨垃圾处理场(远期150吨/日)、一座年处理50万方的建筑垃圾处理场、一座日处理200吨的污泥处理场,形成环保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市民教育基地。项目按照前瞻性规划,一揽子解决、合理化循环、生态友好安全、全面智能的设计理念,坚持规划好,建设好,运营好的总体原则,打造出国内首家全面应用智能化管理、物联网化集成、透明化运营的循环经济产业园,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标杆性项目。
目前,市循环经济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由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完成,并获得市政府批复;规划环评已完成专家评审;市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理厂、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处理厂已完成规划选址意见和用地预审。产业园PPP项目政府出资方式、子项目组成、实施主体已明确;第三方咨询机构采购由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中标,“两评价一方案”初稿已完成,预计5月可完成社会资本方采购。
全域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
一是以发动群众为支撑点,合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一是多渠道宣传鼓动。综合采取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宣传形式和“两微一端”“两台一报”等主流媒体,重点抓好干部、党员、妇女、学生四类重点人群教育。二是多层级示范带动。机关干部主动包村驻点,村组干部带头接受考评,通过党员带着干、做给群众看的示范带动方式,引导群众自觉参与乡村卫生治理。三是多样式活动促动。联合教育、妇联等相关部门,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义务劳动日”“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巾帼先行”“清洁户评选”等活动,真正将环保理念根植于群众脑海中。
二是以模式创新为着力点,高效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一是市场化运作。按照“一把扫帚扫到底”的工作思路,仙桃市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清扫保洁、收集转运、压缩处置等环节全部交由专业的保洁公司进行专业化管理。截至目前,全市24个镇办的685个村居,仅有五湖渔场的7个分场未实行全域市场化运行,市场化率达99%。二是无害化处理。全面关停简易垃圾填埋场、拆除敞口垃圾池、整治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将所有农村生活垃圾全部转运至市集中进行无害处置,不在农村留下片寸垃圾。三是科学化监管。2018年,将结合配发的“清洁通”手机,逐步建立起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运输、处置全过程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线上监管。
三是以制度建设为关键点,常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一是完善三级联动机制。按照“1+6+8”模式搭建市级工作专班,即成立一个由市长亲自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划拨6个正式编制组建市村镇清洁工程管理办公室、从8家市直相关部门长期抽调8名同志与市清洁办合署办公;在乡镇一级成立相应机构,配备了1-3名公益性岗位;在村一级设立卫生专干与监督员,逐步形成全域覆盖的网格化管理体系。二是创新三级筹资机制。按照“市级奖补、镇办兜底”的原则,实行市、镇、村三级共担,全年预计投入可达8300万元。其中市级财政承担3000万元;镇级从地方财政、其它涉农专项资金、集镇居民及企事业单位生活垃圾处理费或社会捐助中筹措2800万元;村级采取“一事一议”筹资办法,向群众收取清洁费2500万元。三是健全三级考核机制。严格按照“周巡查、月通报、季考核、年总评”的考核制度,开展市级对镇级、镇级对保洁公司和村级以及村级日常监督的三级管理考核,每周不定期开展巡查活动,对发现问题的不同类型予以不同金额罚款,并通过短信平台及时向市、镇两级主要领导和专班予以通报。同时,制定严格的奖惩措施,每季度安排300万元奖补资金对各乡镇进行1次奖惩结账,按考核得分硬账硬结。目前,在第一季度通过日常巡查已罚款5万多元。
全面试行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
2016年上半年,考虑到农村生活垃圾进城处置,已使仙桃市唯一一座垃圾处理场超负荷运行,当时,市住建委就已着手谋划实施垃圾分类,并组织市镇专班赴浙江、江苏等地学习考察,回来后在小范围开始试点。2017年6月,该市全面正式启动试点工作,制定了《仙桃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三伏潭、胡场2个全域试点镇和32个试点村,涉及全市所有镇办。各试点单位积极响应,迅速行动,市镇财政陆续投入300多万元,新增垃圾分类桶近2万组、分类收集点68个、电动转运车48辆、垃圾沤肥池22座、废品回收站28个。通过逐步开展各项宣教活动,配备相关人员及设施,垃圾分类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试点地区垃圾进城处置量减少达42%。
2018年,仙桃市将在2017年成功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行“两次四分法”,即群众第一次分类、保洁员第二次分拣,转运员按可腐烂、不可腐烂、有害和可回收四类垃圾分类运输。目前,已编制2.1万方垃圾沤肥池、1050辆电动转运车、16.6万组垃圾分类桶和5座有机垃圾处理中心、15座厨余垃圾处理中心建设方案。市住建委计划通过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的管理和运行体系,2018年底前,在所有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全面实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50%镇(办)、居民小区和行政村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2019年底前,所有镇(办)、居民小区和80%行政村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投放。2020年底前,完善全市生活垃圾分类的管理体系,全面巩固分类成果。
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全达标工作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仙桃市将在省委、省政府和省住建厅的指导下,全市各地、各部门通力配合,积极行动,全域覆盖,整体推进,力争在一年半以内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与指标,为全省作出典型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