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各国治理水污染高招
22日是第25个“世界水日”。历史上,美、英、德、法等国家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都经历过河道黑臭、水体污染的治理改善过程。那么,这些国家都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呢?
美国:法律全程监管
1940年至1970年间,美国基本没有环境治理,地表水和地下水均被多种污染物严重污染。直到美国国会1972年通过《清洁水法》,1976年通过针对有毒化学物质的《资源保护与恢复法》,以及开始实施国家污染物排放削减许可证制度等,美国河流、湖泊的水质以及工业区附近地下水污染的局面才逐渐得到改善。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水污染问题专家弗兰克·施瓦茨说,美国治理水污染的法律能奏效,是因为政府“敲打”违法的企业和城市,强大的执行力使企业要么解决问题,要么付出巨额罚款,要么管理人员被送入监狱。
德国:统筹管理加创新
在德国,二战后工业迅速恢复,同时也带来空气和水污染等问题。莱茵河一度臭气熏天。
为了治理水污染问题,德国进行雨水污水分流改造、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并采取“绿色堤岸”等措施治理修复河道。
德国还注重创新,采用生物监测等新方法检测河流水质,发现问题及时应对。
英法:综合治理大河污染
法国塞纳河在20世纪60年代初污染严重,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崩溃。法国采取的治理措施包括:截污治理,搬迁废水直排的工厂,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完善城市下水道;削减农业污染;河道蓄水补水等。
英国政府通过立法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规定企业废水必须达标排放,未经许可不得排污,并修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
1955年起,英国逐步实施流域水资源水环境综合管理,加大新技术的研究与利用。经过治理,泰晤士河水质逐步改善,目前完全恢复到了工业化前的状态。(新华社)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