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打造美丽幸福荆门
——荆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工作纪略
本网讯 通讯员雷汉卫报道:“所谓生态宜居城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既是改善城市环境的有效之策,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为把荆门早日建成生态宜居城市,荆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一直在努力践行。
近年来,荆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紧紧围绕建设“园林之城、生态之城、宜居之城”的目标,按照“高品位、创特色、出精品、惠民生、促发展”的思路,着力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相继实施了天鹅湖公园、市体育文化中心、夏家湾污水处理厂扩建、荆门生态运动公园、杨树港污水处理厂、荆钟路、荆潜路、兴隆大道等进出口景观大道、工业园区(荆门高新区、化工循环产业园、东宝工业园)市政配套、交通拥堵整治、城区花化工程等城建重点项目,有效提升了城市形象,完善了城市功能,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
截至2013年底,荆门市中心城区扩展为54.0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48.49万;城区道路面积790万平方米,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6.29平方米;排水管网长度729千米;建成区绿地率33.45%,绿化覆盖率39.67%,人均公园绿地10平方米;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15万吨,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5.58%;日供水能力20万立方米,天然气日供气能力25万立方米,供水、燃气普及率达100%。
一是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提请市政府建立城建重点项目联席会议制度,由市长召集五个部门和四区政府主要负责人每周六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城建重点项目建设的重大事项;组建集房地产开发、施工总承包、投融资等于一体的荆门城建集团荆门城建集团,与省长江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签署50亿元合资合作协议;成立项目前期工作专班,邀请武汉市政院来荆搭建荆门分院,编制完成城区综合交通、排水、给水、燃气等专项规划,储备重点项目13类201个,概算总投资212亿元。2010年以来,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2亿元,相继实施了天鹅湖公园、市体育文化中心、夏家湾污水处理厂扩建、第二垃圾处理场、荆门生态运动公园、杨树港污水处理厂、荆钟路、荆潜路、兴隆大道等进出口景观大道、工业园区(荆门高新区、化工循环产业园、东宝工业园)市政配套、交通拥堵整治等城建重点项目,有效提升了城市形象,完善了城市功能,改善了城市环境。
二是新区建设全面拉开。把漳河新区作为荆门未来城市发展的新中心,坚持高水平规划、高品质建设、高规格推进,确定了新区“七纵九横”的主干路网结构,红线宽95米的新区主干道路漳河大道城区段路基工程已经完工,正在进行地下人行通道和下穿道路建设;连接老城区的重要道路天鹅路全面动工建设;双喜大道、双喜社区配套道路、运动公园西侧道路、政务中心配套道路等项目及双喜、双仙、杨店、周河、响岭、凤凰湖等还建新社区建设正加速推进,新区骨架全面拉开。坚持用后现代、国际化、原生态理念发展新区,积极推进漳河新区创建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和低碳生态新城,以漳河新区17.24平方公里起步区为基础,制定实施新区50平方公里绿色建筑全覆盖和新区主干道绿道全覆盖方案,确保新区市政基础设施、生态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力争漳河新区建设“绿色生态,一步现代”。
三是城市环境显著改善。高标准推进园林绿化,大力实施“花化、香花、生态化”工程,在城区主要道路和节点播种花灌乔木30万株,自衍花卉22万平方米,着力打造城市新景观。2011年,以郭店楚简为主题建设的荆门园在重庆园博会入围全国116个参展城市20强,是唯一获得三项大奖的地级市;2012年,成功举办湖北省首届精品菊花展;2013年,以“天下农脉、华夏谷源”为主题的荆门园囊括北京园博会3项大奖,与北京、上海、福建等11省市园并列第一名,该市成功获得2016年中国菊花展举办权,受到市委、市政府通令嘉奖。高标准推进节能减排,该市被确定为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获得5000万元补助资金;对流经城区的浏河、竹皮河、杨树港实施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改造凤凰城中湖,建设集生态、运动、休闲于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
四是民生保障不断增强。成立住房保障中心,在全省率先建立普通商品住房按5%比例配建保障房制度,该市被列为全省保障房融资试点城市,全市累计新建保障性住房82903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71868户,城镇低收入家庭应保尽保。改造中建金象广场、胡祠堂、汉正街等棚户区7981户;对城区65条小街小巷实施路面硬化、排水畅通、环卫配套、绿化亮化改造;拓宽改造北城区“六路六口”,新建龙泉公园、文化宫地下通道。在全国首家推广应用远传智能水表,建成全省首家供水调度监控中心;投资4500万元的中心城区管道安全取水工程全线贯通,城区近50万居民实现“直饮”漳河水;高效完成龙泉山庄改水工程,4000多居民用上城市公共自来水;中心城区集中供热管理暂行办法颁布实施,北城区供热管网和城区天然气环网建设加快推进。
五是住建产业快速发展。建成长龙中央公园、碧桂园、楚天城等一批高品质楼盘,三年全市建成商品房345万平方米,完成房产开发投资140.75亿元,投资年均增幅达15%以上,2家企业成功晋升房地产开发一级资质。三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72.17亿元,实现增加值40亿元,年均增长16.8%,累计上缴利税8.59亿元,提供就业岗位近7万个,建筑施工一级资质企业达到7家。按照产城融合的要求,高标准配套高新技术产业园、化工循环产业园和东宝工业园等园区市政基础设施,制定出台园区市政道路、园林绿化、管网建设等行业规范,新建荆和大道、泉水大道等主干道路16条、30.6公里,铺设供水主管道28.5公里、供气主管道20公里,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六是鄂中城市群建设全面推进。以中国农谷和柴湖振兴发展两大省级战略为依托,统筹推进“134X”城镇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京山、沙洋、钟祥三个中等城市为支撑,胡集、后港、宋河、易家岭等4个镇级市为节点,若干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的鄂中城市群。重点支持指导钟祥政务新区和旅游新区、京山温泉新区、沙洋滨江新区建设,加快县城扩容提质步伐;加速小城镇发展,后港、宋河、旧口、团林铺等4镇被推荐为全省试点示范小城镇,官垱镇列入全省首批“四化同步”示范试点镇;高标准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启动荆钟村新型社区和京山义和万人新社区建设,官垱镇王坪村建成该市首个村级污水处理项目,钟祥市彭墩村等24个村庄被命名为湖北省宜居村庄。在全市所有乡镇恢复城建管理机构,开全省先河。三年来,全市新增转移农村人口15万人,城镇化率提高近5个百分点。
绿色发展,生态先行,荆门城市建设品牌越来越响亮。2011年,荆门中心城区在全国37个申报城市中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以全省总分第三的成绩连续第四次夺得“楚天杯”;重庆园博会期间,荆门园从全国116个参展城市中脱颖而出,荣膺20强,是唯一获得三项大奖的地级市;2012年,荆门市成功举办了湖北省首届精品菊花展,荣获“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称号,在全省首次城市工作会议上作为地市级唯一代表作经验发言;2013年,以“天下农脉、华夏谷源”为主题的荆门园囊括北京园博会3项大奖,与北京、上海、福建等11省市园并列第一名。此外,荆门市获得2016年中国菊花展举办权,为湖北首夺国字号菊花展举办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