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2014年村镇建设硕果累累
本网讯 通讯员姜奇报道:2014年,随州市住建委坚持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两条腿走路,充分发挥小城镇转移人口、带动就业,改善民生、优化生态,体现特色、彰显文化的独特作用,村镇建设取得累累硕果,一举摘得多项国家级、省级名片,小城镇带动大发展的效果越来越明显。
一是小城镇建设快速推进。通过省“楚天杯”、市“神农杯”创建活动,各地多方筹集资金近1.3亿元用于集镇道路、供排水、绿化、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使小城镇成为吸纳和转移农村人口的重要节点。随县洪山镇、唐县镇、殷店镇,广水市长岭镇、杨寨镇,曾都区府河镇、高新区淅河镇等7镇成功入选全国重点镇;随县安居镇成功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洪山镇启动行政管理改革试点工作,成立了规划建设管理局,受县建设局委托行使县级行政管理权限;杨寨镇积极推进全省“四化同步”试点镇建设,已编制完成镇域村镇总体规划和专项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及专业园区建设;唐县镇筹资800余万元加快推进镇区道路刷黑、园林绿化、路灯亮化工程;洪山镇自筹资金1000万元治理镇区东西河;马坪镇多方筹集资金5000万元治理镇区小河,实行雨污分流,对生活污水集中排放,不再直接排入内河。
二是美丽乡村建设有序开展。多渠道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宜居村庄建设和传统村落申报工作。由楚天都市报联合省发改委、省住建厅、省旅游局、省档案局共同举办的首届荆楚最美村镇评选活动,该市大洪山风景名胜区长岗镇、广水市武胜关镇桃源村分别荣登“十大最美乡镇”、“十大最美乡村”榜首,随县三里岗镇吉祥寺村获得“最佳产业奖”;广水市桃源村、随县戴家仓屋、曾都区九口堰村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曾都区洛阳镇永兴村评为全省美丽乡村暨荆楚派民居特色建设示范村;随县新街镇凤凰寨村等10个村被命名为省级“宜居村庄”,使该市省级“宜居村庄”总数达到29个。2014年申报省级“宜居村庄”的10个村已经考核验收,待省命名,届时该市省级“宜居村庄”将达到39个。
三是洁美家园大行动成效显著。在全市实施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深化洁美家园大行动,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创建“美丽家园、清洁乡村”活动。采取以点带线,以线带促面方式,首先对境内主要交通干线两侧21个镇、244个村,采取指令性创建办法,试点示范推进。市级财政每年安排800万元专项资金加大对农村垃圾收运设施建设投入,对村庄保洁机制进行奖补。建立市级领导、市直驻村单位、市级以上文明单位和以企带村结对帮扶创建机制,实施美丽乡村和农村生活垃圾统筹治理。2014年,市洁美办进一步加大了考核督查力度,每季度对全市45个镇(办)考核排名情况进行一次通报。自年初以来,共组织各类督查、巡查、暗访62次,出动人员260余人次,督查了38个镇(办)、516个村(居);并根据暗访情况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上公开曝光;同时,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启动了约谈机制,对两个镇主要负责人进行了约谈,对9个行动迟缓、工作不力的镇、办进行了公开点名批评。目前,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形成了上下一致、共同推进、共同发力、全域行动的良好态势。
通过抓试点、抓示范,抓检查、抓督办,开展城乡环境卫生大清除、生活垃圾大清运、农村环境大整治活动,全力推动环境综合整治,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村垃圾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曾都区纳入全省8个整县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试点县(市、区);洪山镇、唐县镇、洛阳镇、余店镇、长岗镇、淅河镇先后启动镇区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建设;全市大部分村镇基本建立了“户集、村收、镇处理”或“户集、组收、村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和长效管理机制;长岗镇、淅河镇、太平乡、洪山镇、唐县镇等部分乡镇己通过市场运作方式,购买社会服务,公开招聘环卫保洁队伍,负责镇区保洁工作,成效十分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