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观察评论正文

关于宜昌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五条建议

2018-05-22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本网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市住建委作为职能部门,认真履行指导、协调、统筹职责,以设施建设为抓手,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生态宜居为重点,围绕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为目标,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目前,90%的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梯次试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初见成效。

  基本情况

  一是规划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为贯彻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相关要求,各县市区高度重视乡村规划编制工作。目前,9个县市区编制完成城乡统筹全域规划,900余个村庄完成村域规划编制,农村“建设有规划、管理有依据”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二是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升。以“水、电、路、气、房、网”等为重点,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截至目前,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达到96%,基本实现了农村饮水安全“村村通”,农村电力到户全覆盖,农村道路实现全部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及70%的自然村通硬化公路,农村沼气池建成43.14万座,全市11个县市区纳入全国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范围,共改造农村危房11万余户,受益人口30万余人。2015年以来,秉承“雪中送炭”的原则,优先重点解决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近4万户(如栗子坪村突出乡村特色、农民主体、旅游富民、旅游扶贫,整合乡村旅游资源,构建大旅游空间布局,完善旅游产品功能,建成了全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同时,在全省率先实现所有行政村通光纤、通固定电话、通政务专网。

  三是率先试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宜昌市从2017年启动全市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全市(不含县城)共有82个乡镇,有51个乡镇需要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其中9个已达到通水试运行条件,42个已进入施工阶段,2018年底将全面完工。同时,积极探索农村污水治理新模式。新建设的农村新社区及省级宜居村庄,大部分均建立了人工湿地等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当阳市被住建部列为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100个示范县市之一,宜都市、点军区、秭归县等都对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处理进行了有效尝试。

  四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效显著。2015年以来,宜昌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上持续发力,建立了以“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为主的城乡协同管理体系,带动了全域人居环境的明显改善。目前,全市农村拥有各类垃圾收集设施(垃圾桶、垃圾箱等)154262个,各类转运车辆2610辆,建成中转站79座,建成各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29座。配备农村保洁员7539人,基本实现自然村全覆盖。2017年全市农村产生垃圾量50.14万吨,处理量47.6万吨,处理率为94.88%。

  五是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开花。市住建委坚持试点带动、以点带面,注重四个结合,即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旅游功能和配套设施建设;与文化特色相结合,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注重凸显特色生态文化资源优势;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延伸特色农业产业链;与农民增收相结合,正确处理村美与民富的关系,把农民增收致富摆在首位。组织开展宜居村庄创建,截至2017年底,兴山县陈家湾村等4个村列入“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名单,宜都市弭水桥村等7个村进入省级美丽宜居乡村示范项目培育期名单,长阳县向日岭村等5个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秭归九畹溪村等159个村通过省级“宜居村庄”验收命名,点军区车溪村等7个村为“省旅游名村”。此外,林业、环保、农业等部门组织创建省级绿色示范村93个、国家级生态村3个、省级生态村40个、市级生态村238个、市级生态家园示范村280个。同时,我们还注意挖掘自然与文化资源,加强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开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创建与传统村落保护等活动。

  建议

  一是强化资金整合,集中财力办大事。建议明确市级机构牵头负责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整合水利、交通、住建、环保、农业等部门的资金,以县为单位,通过集中支持、重点投入、示范引领,充分发挥资金的集聚效应。通过吸引进社会资参与、群众自筹等方式,解决财政投入不足问题。

  二是理顺管理职责,充实监管力量。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涉及范围广、领域多、部门多,建议结合机构改革,落实农村环境监管机构,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城乡一体化监管体系,形成责权利统一的监管格局。

  三是因地制宜,建设低成本、易维护的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宜昌市地理属性特殊,涵盖山区、丘陵、平原等多种地地貌,平原地区农村污水治理模式在山区不适宜复制推广,各地应根据实际,全面考虑各村地形地貌、村民居住分散程度、集体经济状况和处理后的污水净化情况等,选择效果稳定、维护管理简便、费用低廉、工艺流程简单的多元化农村污水处理模式。在城郊村采用接入市政管网模式;人口基数大且较为集中地区可采取一体化成套设备设施处理;其他分散住户采取标准三格化粪池就地分散处理,尾水排入田地、山地或池塘、湿地等消纳利用。不得直排大江大河、溪流等自然水系。

  四是建立稳定高效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以县为单位,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稳定化”的原则,建立“前端分类+就地处理+末端资源回收”的全产业链。倡导推行“保洁、收集、清运、处理、养护”五统一,加快推进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分类处理。市、县两级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快生活垃圾处理终端的建设步伐。

  五是突出地域特色,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宜昌市山青水秀,旅游资源丰富,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建议以“乡愁”为导向,坚持“以景区的理念规划整个县域,以景点的要求建设每个镇村”,重点以本地特色民居推广应用和传统村落保护为抓手,把握“基本情况”、“田园风光”、“村庄风貌”、“建筑住房”、“乡村要素”、“公用设施”和“综合管理”七个方面,加大培育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投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