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观察评论正文

劳动首先是创造自己的生活

2008-04-30 08:54:3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29日上午,湖北省总工会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五一劳动奖状、奖章表彰大会在武昌举行。随着劳模评选标准的改变、范围的扩大、办法的规范,无论是一线工人、科教人员还是进城务工者、企业管理者、企业负责人等等,我们能从劳模表彰台上看到各行人员的身影。

企业家能不能当劳模?甚至体育明星能不能当劳模?这是时常能见诸报端的讨论。随着这些问题的出现,人们也在为“劳模”赋予新解。毕竟,劳模的身份总离不开特定的时代属性,而“劳动”的蕴含在改变,劳模的社会示范作用也在改变。

提起劳模,我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铁人”王进喜、“铁寨姑娘”郭凤莲等人。这些早期“劳模中的劳模”,往往印证了一个时代的劳动热情。因为那时社会激励机制的匮乏,社会生产更多的依靠热情,劳模殊荣往往成了最高表彰。

但是,这种表彰不免含混。它把劳模当成了“小写的人”,当成了为社会生产作出奉献的“老黄牛”,而并非承认劳动是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一种方式。这似乎表明:劳动带来了集体荣誉,带来了精神感召力;劳动本身则充满了道德的力量,它追求奉献而不是索取,因而个人价值消隐于无形,社会价值涵盖一切。

如今,当我们的劳模评选标准、范围、办法多有演变,那么我们有必要为劳动“怯魅”,把劳动放在个人合理诉求的基础上,联系个人与社会二者的价值,给劳模一个合理的社会身份。

仍然追溯历史,上世纪90年代中叶开始,在一些地方,民营企业家、私营业主已经能被评为劳模,但评选方式是“遮遮掩掩”的。当时在很多人看来,民营企业家、私营业主是为个人而谋利,何以要表彰?但随着这些行业身份在劳模表彰中逐渐合理化,事实足以说明,一线劳动也好,经营管理也好,在社会分工的各领域,人们对社会的贡献正是通过个体价值的实现来完成的,这是劳动的本意使然。没有作为主体的活跃的个人,又哪来活跃的社会和活跃的创造。

另外,至今让人记忆犹新的是,上海市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候选名单中,姚明和刘翔已经名列其中,媒体对此也反应热烈。二人的入选,让劳模被注入了更新鲜的元素。劳模不仅可以是非一线的劳动者,不仅可以是经营者、管理者,更可以是体育或者其他领域的明星人物。明星虽然获得的声誉非同一般,但劳模这种“老字号”的荣誉依然可以奖励于他们,因为这是对劳动本意最好的阐释,也是对于一切激励社会创造力的行为之合理表彰。

劳模不一定要以奉献他者、隐藏自己为己任,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生活,也同时是能为社会带来创造活力的;他们可以默默无闻,也可以声明远扬;可以是生产一线的,也可以是经营者、管理者甚至是明星。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这个时代的劳模看作社会发展成熟的见证。因为他们的出现,说明社会发展是承认、尊重、依赖个体发展的,也能说明社会的发展有着多元化的诉求,让各行各业的人们都以具体而微的工作乃至生活的细节,不断丰富着“劳动”的蕴含。(来源:长江商报)